第七届中国文化论坛探求理想政体
本报讯(实习记者李慧子)8月6—7日,第七届(2011年度)中国文化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数十名国内学者,围绕“理想政体:古今中外的探求”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
学者们认为,结合西方的“政体”概念体系加以厘清与反思,梳理中国先贤在政治实践和理论发展中的“政体”含义,探索古今中外的理想政治秩序,对启示当代中国政治有重大意义。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表示,西方传统的“政体”概念在中国古代漫长的政治实践中事实上并没有相应的概念对应,中国有另外的一套系统运作。中国先贤们考虑更多的是体制运作的目标和途径,即“政道”,是一种治国理念,理想的政治秩序。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认为,用“专制”一词来概括描述古代中国的政体并不合适。在回顾和剖析“专制”的含义之后,他倾向以中央集权、皇权为中心的“官僚帝国”或“士大夫国家”这样的概念来描述中国古代的政体。
据悉,该论坛由三联书店牵头,每年举办一届,就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并集结出版会议报告和专家发言。(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两岸师生共话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本报湖北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汤振华 胡亚妮)8月8—16日,由中南民族大学与台湾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两岸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设计增值交流研习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此次研习会旨在加强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促进两岸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合作,打造以“合作、传承、永续”为主旨的集科技、学术、民族文化于一体的交流平台。
台湾明志科技大学创新设计研究所教授梁又照表示,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既有丰富内涵也存在巨大差异,而差异则是创新的源泉。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罗彬介绍说,以研习会为平台,两岸师生将共同发掘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现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与当代创意产业相结合的可能性,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可创意产业,共同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研习会举办期间,除举办学术讲座和设计研讨活动外,还组织师生奔赴贵州黔东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近距离感受纯金璞玉的民族风情、解读风格别致的民族建筑、解析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体验古老而传统的民族文化。(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新哲学
本报讯(记者王春燕)2011年8月7—8日,后现代哲学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本次会议由河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和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美国克莱蒙林肯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和美国格瑞斯兰德大学协办。
会上,美国格瑞斯兰德大学教授鲍伯·麦斯里指出,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认为,现代经济由于占有式个人主义和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的作祟,在根蒂上是一种“榨取型经济”,注定是反生态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中国要走生态文明之路,就要超越“榨取型经济”,发展一种后现代经济。
据会议方表示,此次会议是国内第一个明确探讨后现代哲学与生态文明关系的国际会议,与会者通过学界对于后现代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理论思考,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学界聚焦老有所为在中国的发展
本报讯(实习记者李慧子)8月9—11日,老有所为在中国的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大会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社会发展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和机构的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专家学者,以多种形式交流探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老有所为的政策、项目和实践。
研讨会上,学者们进行了题为“十二五规划与中国人口老龄化”、“老有所为在中国:观念变迁与政策实践”、“老有所为项目的国家模式”等主题演讲。与会学者认为,老有所为有益于家庭和社会,他们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益于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发展。中国应加强以实证为基础的有效性科学研究,广泛地推广成功的老有所为模式。
据悉,老有所为的形式包括志愿服务、照料其他家庭成员、抚养子孙、互相帮助、有偿工作、社会企业和终生学习培训。(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