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在第二届东亚首脑会议上发表的“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的实施, 2007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日中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备忘录》及有关合作计划。据此,两国议定自2008年开始的5年时间里,每年开展规模为4000人的青少年交流活动。2009年,日本政府提议进一步增加青年学者和媒体工作者的交流规模。自2010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出青年学者代表团,每年分三批共150人次出访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增进中国青年学者对日本的了解,加深中日两国学术与文化的交流。
2011年7月24—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再次派出青年学者代表团48名成员,在代表团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的带领下,按计划赴日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代表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多家省社会科学院的青年研究人员组成,按照“东亚一体化”、“公民社会与治理”的议题分为两个组,分别与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一桥大学等研究机构和外务省、东京都厅、大阪市厅等政府机构的研究人员及工作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开展了广泛的学术考察活动,加深了两国学者在相同议题上的认识与了解,为破解现实困境探寻新的路径。本报记者作为代表团成员,跟大家一起且行且停,怀着加强对日本深层了解的愿望,面对日本现实、日本文化和日本学术,既感同身受,也沉吟思索。
能源安全、环境治理与资源保护面对的共同问题
在日期间,日本外务省经济局经济安全保障课课长赤松秀和向“东亚一体化”分团讲解日本的能源安全保障问题,介绍并分析了日本当前的能源情况、能源安全保障与发展、全球能源海上运输、日本资源能源外交的目标等内容。
分团还在早稻田大学大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科聆听林华生教授的演讲;与东京大学教授高原明生及研究生们进行了学术交流;在立命馆大学衣笠校区与西口清胜教授就亚洲太平洋地区合作与日本走向进行讨论;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本部与其海外调查部的研究者们进行交流。通过广泛交流和探讨,“东亚一体化”分团对日本的能源安全、环境治理与资源保护、东亚经济共存共荣等问题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并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如何破解相似的难题和困境
“公民社会与治理”分团访问了东京都厅知事本局地方分权推进部、财团法人自治体国际化协会、一桥大学、日中友好会馆、大阪市厅和大阪NPO Plaza。通过与一桥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研究科教授林大树、明治大学准教授菊地端夫以及各政府机构、NPO组织工作人员交流,了解日本政府正在推行的地方分权改革政策及措施、日本公民社会的社会科学性研究现状、日本公民社会的现实与困境、日本NPO组织及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情况。
团员们对日本正在推行的地方分权改革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与中国比较的基础上,对这一新改革的发展历程、现实评价和未来展望都提出了研究性建议和分析。在提问、解答和交流中,团员们认识到,中日两国正面临一些相似的难题和困境,需在共同探讨和借鉴中寻求突破。
学习日本的防灾减灾经验
地震、海啸、核危机、防灾减灾是此次交流中的重要话题。事实上,此次访日原本定在4月,因“3·11”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推迟到了7月底。访问期间,记者最常听到的是:“对你们的来访我们感到欣慰,你们的到来意味着对日本震后安全性的信赖,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在一次午餐会上,记者问外务省的福田高干,是否对日本现在的安全状况感到担忧,是否会因核危机而反对政府继续采用核能。他回答说:“日本是一个已经习惯了地震的国度,我们有很好的应急机制和防灾救灾机制,因此对地震不是很担忧。目前比较成困难的是核安全,但我并不反对使用核能,只是希望政府在提高其安全性方面有所关注。”
7月28日上午,“东亚一体化”分团受邀参观了兵库县的“人与防灾未来中心”,团员们在这里观看了日本阪神大地震和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像资料,志愿者的解释、说明和演示,让团员们了解了日本防灾减灾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中国政府建立健全灾害预防应急机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认知之旅、文化之旅、友谊之旅
此次访日活动由日本外务省委托财团法人日中友好会馆具体开展。在拜会日本外务省伴野丰外务副大臣时,李薇表示中日双方应以2012年邦交40周年为契机,发展更为良好的邦交关系。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菊田真纪子、中国驻日大使馆公使参赞周海成出席了欢迎招待会。
回国前,日中友好会馆举办了欢送晚宴,事务局长小岛义夫、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领事申森出席了欢送报告会。在报告会上,团员代表表示,这是一次认知之旅、文化之旅、友谊之旅,期盼未来中日青年学者能有更多更深入的沟通与合作。据悉,2011年9月,第二批中国社会科学青年学者代表团将赴日考察。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潇潇)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