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法·仁本第一》:“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以仁为本”的思想,把战争的性质与目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如果以“仁”为出发点,则“杀人安人,杀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这些精辟的见解,在现代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仁为本,从积极的意义去理解,即是要求将帅们具备正确的战争观,战争的最终目标不是消灭敌人的肉体,而是匡扶正义,用真理战胜邪恶。这样,正义之师才能赢得民心,振奋军心,战胜敌人。在战争中施行“以仁为本”的谋略,与战争最终目标并行不悖,可以达到瓦解敌军斗志、破坏敌军士气、“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621年,大将军李靖率唐军讨伐以江陵为都、割据两湖的梁王萧铣。10月,唐军包围江陵,萧铣在内外无援的情况下被迫出降。唐军占领江陵后,有人建议:“萧铣军士对抗官军,应没收他们的家财,用以奖赏将士。”李靖立即阻止说:“我们是堂堂帝王之师,一定要以仁义为先。萧铣部下被胁迫而来打仗,本非情愿,哪能和叛逆同等看待。况且我们刚占领湖北,宜应宽大,以慰民心。如果对投降者还没收家财,则荆南各地,必定坚守顽抗,反不宜攻取。”唐军进入江陵城内,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居民平安无事。南方各州县得知,纷纷归降。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展开了土地革命战争。当时,我军物质条件极端困难,不仅粮盐缺乏,医药更为缺乏。但是,为了对敌宣传,瓦解敌军,保障我军胜利,采取了两个最有效的方法——释放俘虏和医治伤兵。敌军官兵被我军俘虏过来后,我们对他们进行宣传,把我军的革命宗旨和宽待俘虏政策告诉他们。对于被俘虏的敌伤病人员,进行医治。把俘虏分为愿去、愿留两种,愿留的即留在我军中服役,愿去的即发给路费释放。红军官兵们对俘虏的抚慰和欢送,都十分热烈。在每次“欢送新弟兄大会”上,俘虏们以热烈感激的演说回报了红军。而敌军所谓“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宣传就不攻自破了。
军事辩证法告诉我们,“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一方面实行人道主义,充分体现己方军队仁义之师、正义之师的性质;另一方面是让这些俘虏和医治好的伤病员作为己方政策的义务宣传员,现身说法向敌军士兵宣传我方的政策,为最后瓦解并彻底消灭敌人、取得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柴宇球 作者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授、少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