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民生援非助推非洲发展
作者:zhangyy   日期2011-07-15 10:3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事件

  本月初,世界银行提出,未来3—5年内,日渐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将使中国在轻工制造业领域的8000多万个工作岗位转移到海外,而其中许多岗位很可能流入非洲国家。而就在上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就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回答记者提问时,对中国的对非援助进行指责,并提出非洲要多关注可助其生产力发展的“伙伴国”。为此,记者请部分中国非洲问题专家就中非关系进行了解读。

  专家解读

  贺文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
西方国家不希望看到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扩大,美国试图挑拨中非关系以保障其在非洲利益的最大化。

  相对于西方国家对非洲指手画脚的“教师爷”姿态,中国的对非政策不仅具有平等性,而且援助也更加务实。西方国家对非洲实行的是与意识形态挂钩的“预算援助”,他们将很多援助直接加入到非洲的政府预算中,对政府规划进行干预。中国则更加关注民生领域,重视非洲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属于“项目援助”,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更加务实。

  由于西方在国际话语权中的强势地位,西方对中非关系的负面解读在不断扩散。从对外宣传角度来说,中国应修正 “清者自清”、“多做少说”的观念,重视对非洲智库和市民社会的培育,加强宣传的主动性。

  曾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近几年在对非关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非洲贡献很大,也得到了非洲国家的认可,西方国家感受到威胁,便用各种声音进行诋毁。可以说,希拉里的说法是一种宣传性、政治性、压力性的表态。

  其实,一些明智的西方学者已经意识到中国对非政策的可取之处,呼吁政府加强中国、非洲、西方的三方合作,以便借鉴中国的做法。

  不过,在进一步提升中非友好关系问题上,中国仍有很大空间。首先,中国在非企业在继续坚持互利共赢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更多地照顾当地员工及社区的利益。其次,孔子学院也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另外,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成就对非洲有一定的吸引力,我们应把握和发挥这一优势。

  李安山(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与非洲互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方针和援助是双向的理念,这使西方强调只有在提高治理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提供援助的政策失去法理性和实际效果。这一战略对现存的不平等国际秩序产生了颠覆性震荡。

  平等观念是中非关系的灵魂,中国把对非援助看做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的。中国政府的援外记录中从未使用“捐赠者“和“受赠者”这样的称呼,摒弃了西方与非洲一方优越、一方卑微的两国关系,界定了中非的平等地位。

  目前中非双方亟须在首脑外交的基础上,扩大民间交往,增进民众间的相互了解。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利用中国媒体向非洲宣传一个真实的中国,也要重视中非民间交流,树立正确的中国形象。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军妮/采访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