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我们必然无法绕过最早创造并使用它的德国思想家和文学家歌德。众所周知,歌德之所以于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非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这也是歌德的视野明显高于同时代人的地方。
也许人们会问,为什么别的作家也阅读了一些非西方文学作品,却没有想到各民族文学的共同审美特征,而歌德仅仅依靠几本翻译过来的次要东方文学作品,即萌发了“世界文学”的构想?我认为,这绝非偶然的或一时的冲动所致,而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以贯之的“超民族”(transnational)和“世界主义”(cosmopolitan)意识的升华。
长期以来,在“东方主义”思维定式的影响下,西方的读者总是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透过有色眼镜来阅读和理解东方以及东方文学。在他们眼里,东方本来就是十分落后的,尽管东方有着绮丽神奇的景致,但东方民族却是“未开化的”和愚昧的,产生不出伟大的文学的。歌德则不同,他认为各民族的文学都是平等的,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和启发。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宁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