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02 期 独家报道“西部纵深行之走进新疆锡伯族”文章之一
锡伯族在新疆这一事实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统一、民族多元的象征。锡伯族以自身的命运承载和保存着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
从东北到西北,锡伯族走过万里征途,在伊犁屯垦之后,又参与了平定张格尔叛乱等重大事件,为祖国边疆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沙俄侵占伊犁后,锡伯族顶住压力,始终心向祖国。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新疆锡伯族的历史颇具传奇色彩,足以在史书中占据一席之地。研究新疆的锡伯族,是研究清史、边疆史地等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没有这个组成部分,书写的历史是不完整的。不过,记者在一些通史著作中发现,对锡伯族的描述还只是只言片语。
在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之前,锡伯族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多变和包容为研究者看重。民间故事、歌舞、说唱等等,证明了这不仅是个历史悠久、性格顽强的民族,而且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蒙古文化、满族文化、汉族文化乃至俄罗斯文化都曾经是他们的接受对象。择善而从、与时俱进,这就是锡伯族给人的感觉。不断选择、不断更新,保留传统的同时又自主创新,这或许可以概括为“锡伯族现象”。目前,作为满语档案翻译的掌门人,新疆锡伯族不能不令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作为渔夫、猎手、游牧民的后代,现在的锡伯族虽然早已成为“农业人”和“工业人”,但他们体质强健,仍然保留着骑马射箭的习惯。历史延续性,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具体的诠释。
不过,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现代化已经如同潮水般将在新疆的锡伯族人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民族传统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人们开始重视传承已久的民族文化,珍视自己的民族特性。但是,在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进入后,锡伯族不可能再按照过去的步伐生活。作为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分子,新疆锡伯族的使命似乎更加沉重。而在东北,锡伯族也同样面临着民族语言文化失传的危机。中华民族向来重视自己的“根”,锡伯族也是如此,寻根意识强烈,沈阳等地便是他们的寻根目的地。
在记者写稿时,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经历了一场自然灾害的考验,历史罕见的暴雨、冰雹和洪水袭击了该县。该县人民团结一心,抗洪救灾,展现了坚强的意志。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的锡伯族,一定会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会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春海)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