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后的逐渐复苏阶段,国内通货膨胀和国际资本移动的不确定性等内外压力下,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环境复杂,其运行状况如何,怎样协调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的话题。7月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1年中期)上,与会代表对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作了分析和预测。
预测:经济不滞胀 增速不放缓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了2011年中期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题为“寻求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协同的中国宏观经济——破解‘控通胀、去泡沫’和‘稳增长、防下滑’两难的政策选择”。报告称,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出现适度回落,预计全年GDP增长9.63%,投资维持高位运行、出口处于常态化区域以及“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的协同效应”确保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但是,受“官员绩效考核指标的变化”、“刘易斯拐点效应”和“结构性调整的强化”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下滑,中国经济的增长极将加速向中西部地区漂移。
报告还表示,虽然连续几个季度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但以消费扩内需的战略可能受挫。前期刺激计划的惯性、投资的高位运行以及制造业为主的全球分工位置使得结构性调整困难很大。
对于公众关注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王晋斌认为,考虑到食品、大宗商品价格、电价改革、保障房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因素, 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将呈现“前高后不低”的态势,复杂的通胀因素带来中国经济中通胀压力的“中期化”,但不会滞胀。今年央行无法坚守全年4%的目标通胀率,预计全年CPI涨幅为4.7%。
分析:房地产市场不会“硬着陆”
报告称,房地产投资趋势和融资渠道出现了明显背离,开发商资金面在持续恶化,很难支撑到市场反转。部分城市房价的“去泡沫化”有利于降低高房价带来的社会“分裂效应”和不平等效应,房价适度下调换取楼市回暖是开发商的理性选择。
王晋斌解释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加码和持续”与“保障性工程”大力推进、住房需求刚性以及投资性需求“惯性”之间的相互博弈将持续,中央政府要民生、地方政府要土地财政、开发商要利润的三大主体目标函数的不一致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整将进入“疲劳期(时间较长)”,而价格调整的“疲劳期”也暗含了房地产市场不会“硬着陆”。
报告认为,房地产行业已进入去库存时期,今年大城市商品房价格存在“去泡沫化”趋势,并在二到三季度出现局部拐点。房价调控是逐步“去泡沫化”的过程,但不能被理解为短期的房价急剧下降。
选择:协同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
中国宏观经济当前的基本态势和问题虽比较复杂,但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律不断的博弈中,保增长、促发展、求稳定始终是政策的主旋律。人大经济研究所的报告也指出,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努力凸现以增长保民生、以民生促增长的协同发展路径,协同增长目标和民生目标是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旋律。需要通过寻求增长与民生协同的机制来破解“控通胀、去泡沫”和“稳增长、防下滑”的两难格局,需要更加积极的民生偏向的财政政策来对冲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组合。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称,中国银行研究人员预测的经济形势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基本一致,但略为悲观一点,今年的GDP增长预测为9.3%,通货膨胀率为4.8%。他认为,在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中,人口结构的变化需要高度关注,要特别注意中国未来家庭结构变动和房地产的变动所导致的新问题。外汇安排问题、就业压力问题以及各方面的风险问题都需要考虑。建立一个良好的资产负债表,是研究国家未来风险第一重要的思路。
对于我国所处的内部金融环境和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认为,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进入了调整期,应当对我们目前的货币环境和货币运行机制以及财政运行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实习记者 霍文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