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春燕)7月23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召开第26次季度报告会。会上,专家学者对地方政府融资、地方债务审计结果、地方债务与土地制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辩证看待政府融资平台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呈现规模快速增长,但增速有所下滑的趋势。融资平台层次增多,层级逐步向下扩展。银行信贷成为融资的主渠道,银行对平台贷款的严格管理和规范运作,为控制融资平台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地方政府在对融资平台的管理上进行了创新。
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状进行分析后,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总监詹向阳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首先,政府融资平台是地方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对支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在政府融资平台规模扩张的过程中,运作不规范和风险隐患突出等问题正在加速暴露,成为捆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重要渠道。
今后,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如何改进?詹向阳提出了如下见解:要正确认识地方政府筹融资行为的合理性,赋予地方政府合法融资的地位、渠道。打通地方政府及其平台直接融资的渠道,逐步优化平台融资机构,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防控制度。确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部门,明确监管责任,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息披露制度。缓释地方政府平台贷款风险,督促商业银行加强平台贷款的风险管理。
客观对待地方债务审计结果
近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地方债务审计结果。这次审计结果对中国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自1979年以来的债务情况作出了全面揭示,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它形成了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地方实际债务情况最为权威、全面的信息。
贾康认为,有了这样一套权威的关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信息,可以更好地分析、判断中国经济发展中和地方债务相关的正面效应和风险,为完善相关的制度与措施指明方向。在肯定审计署工作的同时,贾康认为,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和公共部分债务仍然处于安全区,一般认为,地方债务直接涉及地方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贾康认为,债务直接杀伤力并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损失,它的损失会由某一事件触发局部矛盾激化而产生局部危机,而这个危机将由经济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甚至政治层面,必须用适当的手段去平息事态。研究者应对地方债务造成的后果达成共识。
地方债务长期影响不能忽视
在报告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对地方债务与土地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点评。对于此次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地方债务审计结果,周其仁认为,从短期也就是今明两年来看,中国经济不会因为地方平台的债务问题出现系统性的连锁反应。
从长期来看,周其仁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债务涉及政府和老百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现实社会中的很多矛盾都与它有关。地方债务在短期内不会成为系统性的财政危机,但在处理宏观的稳健货币政策时要小心,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方债务近几年来在快速增长。周其仁认为,债务来源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贷款给政府,而抵押物多为土地,供地规模直接影响到财政政策,而财政政策与金融贷款又息息相关,供地量决定了货币量,这也就是通货膨胀的主要由来,如果地方政府不进行土地金融财政的改革,那么地方债务将一直存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将是很大的威胁。(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