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实践和总体辩证法为导向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重建旨趣,实际上就是要以“文化唯物主义”来替代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表述方式。
由体系之争所呈现出来的体系表述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由是观之,以历史的态度来考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显然是必要的。
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的各种流派,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表述”之争,并借此构建了各自的话语系统和流派特征, 如:立足于“文化实践”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体系建构、以“总体辩证法”为导向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等。当然,所有这些以“重建”的方式呈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表述”之争,都有深远的理论缘起。
缘起: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在系列著述中曾使用过“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等术语来表达自己哲学的特征。而狄慈根则首先于1886年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此后,列宁也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而普列汉诺夫等人也都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它是唯一能够正确说明马克思的哲学的术语”。当然,也有很多研究者,如布哈林等人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题,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总体特征。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秀琴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