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可持续发展:从“双输”到“双赢”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7-27 09:5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使资源、环境、人口等所谓“人类困境”问题日益尖锐。如何实现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中国人民大学近日举办的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焦点: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使近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也在资源和生态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加剧了世界秩序的不平衡。在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资源生态的不平衡。要想打破这个不平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仅发达国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寻求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更应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对此,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何志平认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平衡各国资源,保证世界均衡的、可持续的发展是新世纪面临的迫切任务,尤其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平等、均衡发展的权利。

  现状:世界格局中的“双输”关系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格局风云变幻,各国都想成为赢家。经济学早已从理论上论证了全球化贸易给各国带来利益的可能。19世纪末的古典经济学认为,“比较优势”下的贸易关系会为贸易国提升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的“新贸易理论”提出,国家的开放度不仅影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水平,而且会长久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有专家指出,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互利共赢具有自发性,那么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则使互利共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但是,在实践中,自由贸易真的实现了共赢吗?是否损害了穷国的利益,使贫富差距拉大?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认为,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输”,即使真正的自由贸易也未必能够带来“双赢”。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收入过低和过度竞争,不能使本国的收入增加,无法把收入变成投资,就很难进入工业化、现代化。为寻求出口,经济发展的代价逐渐转嫁给了弱势群体和资源环境,并因此引发社会动乱。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更多的贸易逆差会使其更多地制造货币信用,发展中国家获取越多的贸易顺差,就使发达国家陷入越严重的泡沫经济。要破解当代世界这种“双输”局面,需要不断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索:破解资源难题

  我国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不少专家也指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严重的资源约束。

  如何整合资源,破解资源约束带来的困境?政府用“看得见的手”先后投资10万亿元人民币,用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区改造、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地震救灾。对此,温铁军认为,这些举措旨在调整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下一步更需要发展科技,调整经济结构,全方位、多层面统筹协调,解决人口和资源的不平衡问题。

  另外,针对中国人口多、土地资源紧张的形势,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强调,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霍文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