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主编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在京发布。报告公布了对2010年中国社会舆情、分类舆情、企业舆情、个人舆情的研究成果。
新媒体日益成为热点舆情的首发媒体
报告指出,在2010年发生的138起热点社会舆情事件中,由新媒体首次曝光的事件比例为65%,比2009年提高9个百分点;传统媒介曝光的比例为34%,相比2009年下降10个百分点。新媒体正与传统媒体一道成为社会主流媒体。
尽管通过新媒体首曝的舆情事件的比重愈来愈大,但传统媒体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仍然不可撼动。报告分析认为,传统媒体可以加速某一热点事件的扩散,使之由网络上的分散舆论转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传统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仍然高于网络媒体。
微博与传统媒体共掀舆论高潮
微博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便捷的话语表达平台。
报告指出,相比2009年,2010年微博的表现尤其引人注目。2010年通过微博首次曝光的事件为22起,占比由2009年的0%上升为16%。并且,2010年大部分社会舆情事件均有微博介入。
报告认为,微博的兴起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真正来临。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简单的技术设备和技术知识,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
微博在直接发布新的舆论关注点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话题的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形成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
网络问政走向制度化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公众通过互联网关注社会现象的意识与热情空前高涨,政府部门也开始主动通过这种新型渠道探寻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
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网络问政呈现更多新气象。新兴的微博成为网络问政备受追捧的新渠道。从中央到地方,多个层级的政府机构和官员第一时间进驻微博,尝试“网络官民互动”的新模式。报告认为,政府机构和官员纷纷开微博的背后,凸显的是中国网络问政水平与日俱进。
网络问政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政府制定健全的回应机制,将其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报告指出,2010年,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网络问政被许多地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例如在2010年1月召开的安徽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网络问政即首次被写入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网络发言人制度2009年在部分地区试水后,2010年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网络问政问责机制也被启动。部分省市的政府以“红头文件”形式,建立起回复办理网民留言的固定工作机制。显然,新兴媒体今后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凤娜)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