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深化阶段和“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7月24日,由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编撰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出席发布会并讲话。
《报告》提出,2011年西部经济总量将保持快速增长,但会略低于2010年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高位增长,民生领域将受到更大程度重视;消费需求继续快速扩张,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年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呈先高后低态势。
回顾:增长数量与质量并重
1999年以来,在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西部地区经济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报告》用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协调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创新性以及成果的共享性6个指标,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测,认为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增长,还更加突出地表现为质量提高:经济增长效率持续上升,内需的拉动力逐步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城乡差别逐步缩小;技术创新水平日趋提高,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不断增强;民生状况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偏远、贫困地区人民分享到了经济增长成果。
《报告》同时指出,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只是缩小了与其他地区的相对差距,各种经济发展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环境污染治理、就业弹性等因素仍制约着西部发展。
预测:2011年增速约为13%
各省统计公报显示,西部地区12省份第一季度经济增速除宁夏外,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其中西藏、重庆、四川三个省份的增速高达15%以上。
《报告》指出,2011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约为13%,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有望进一步上升,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报告》认为,2011年维持西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因素较多,主要来自于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增长与在经济危机中良好表现带来的信心、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初步形成、基础设施需求空间大等。此外,根据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预计随着下半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的减轻,紧缩性政策有可能略微放松,加上全国支持新疆力度的加大与前期建设产能的释放,西部经济增速可望再度提高。
西北大学教授、《报告》主编姚慧琴说,未来10年,我国将继续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在西部将形成三个层面的增长极: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这将是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将发展成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将成为省域经济增长点。
建议: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内源性发展
“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并向后期过渡的重要阶段,需破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底、技术进步贡献率低、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性过高等难题。
“延续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西部大开发必定会走很大的弯路,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生态成本。”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主任杜平认为,只有推进各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充分挖掘经济落后地区通过加强制度创新而激发出来的后发动力;只有更大胆地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拓展思路、改善服务,才能确保长期有效地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报告》提出,未来西部发展应深化改革,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实现内源性发展;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化;创新区域融资平台,引导民间资本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集中;更加重视扶贫工作,努力降低贫困发生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周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