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政治组织,政党自诞生之日起,便随着生存环境和自身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早期出现于欧美的政党,政党成员多是社会精英,党员人数较少,被称为“精英党”;随着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发展和选举权的不断扩大,19世纪60年代以来,以拥有众多成员为标志的大众政党逐渐萌生于欧洲各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爱尔兰学者梅尔和美国学者卡茨则以“卡特尔政党”来反映政党逐渐远离社会而融入国家,甚至成为“准”国家机构的新趋向。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迁,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变化,都对政党的存续与发展提出了挑战,而政党的适应性对西方老牌政党和中国共产党一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效能型适应&回应型适应
现代政党的缘起,就在于社会的阶级冲突,不同的政党作为不同阶级的代表在政治舞台上进行活动。有关社会结构与政党结盟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用以考察和检验政党是否并在何种条件下向特定的社会集团寻求支持,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赢得这种支持。在1997年出版的《中国和台湾的民主化:列宁主义政党的适应性》一书中,布鲁斯·迪克森对政党适应性问题展开了专门研讨。迪克森将适应性界定为一种政治体系的创设,即对社会不同领域的需求和利益更具反应性的政治系统的创建,是政党在不牺牲既有政权体制前提下,谋求生存发展的一种改革途径。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云珍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