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紧要关头,清朝统治也在风雨飘摇中岌岌可危。为此,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颁布学制,废除科举,设立学部,兴办学堂,培育人才,借此摆脱统治危机。国人也认识到“学堂多设一处,即中国多一分生机”,因而“热心之士,爱国之子,无不馨香顶祝,以望学堂林立”。这样,全国各地兴学热情空前高涨,不但官绅主动参与兴学,如直隶西宁绅士井应斗变卖家产捐献白银一千两作为学堂经费,监生井汝湘捐出祖母妆银一千两作为办学经费;而且民众也积极捐款办学,如直隶昌黎寡妇张李氏捐给学堂白银一千两、直隶临城元宝庵僧人洛盛等捐出制钱一千八百串作办学经费、山东济南人力车夫李凤林献出车钱充作学堂经费。这使得清末各地学堂数量剧增,1905年为8277所,1909年为59896所,短短几年间学堂数是原来的7倍之多。清末民众兴学热既是救亡意识的体现,也是重教传统的延续。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齐福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