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陈国良等在《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3期撰文《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优化的布局结构为基础。改革开放前,在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中简单强调高校与行业部门对口,缺乏多学科综合视角,对提高高校竞争力水平带来了不利影响。改革开放后,在高校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强制性地将一批高校从行业、部门调整到地方。与此同时,在宏观政策上缺乏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的科学有效的激励举措,也没有制定明确的行业性人才的培养标准,导致部分原行业性院校学科专业覆盖面过宽。尤其是原来的农业、师范、矿业、地质等培养专门人才的院校失去或弱化了原有人才培养特色、产业面向与行业特点,也失去了行业支持,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未来应考虑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特点优化高校布局结构,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与社会公正
鲍嵘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2期撰文《学位授予与社会公正——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创制说起》指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位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广泛认可,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推动着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的法治化进程。国家对教育与学术事务的治理,如果要满足社会公正的制度伦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国家要有较为成熟的“平等观”,既要防止走入诉求绝对平等的误区,又要避免因追求效率而放弃对公正的守望;第二,国家代理人与机构必须通过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规限来规范权力;第三,从治理结构上说,对学位授予等相关事务的治理,应该由学术与行政权力共同实施,大学内部制度的健全以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才能保证学位质量以及公正的实现;第四,在法律制度框架下的教育行政、大学制度与学术规范是最终实现教育及社会公正的制度保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要指向实践
刘旭东、吴银银在《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3期撰文《我国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指出:近10年来,我国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但是,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与发展机制的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还较为缺乏,基本上多处于文献梳理和理论思辨阶段。在研究方法上,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以叙事和描述为主,学理性批判较少,基于实践的理论研究不够丰富,明显缺乏基于教育实践的令人信服的实证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这难免给人以理论的空洞感,难以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