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会议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7-22 09:2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宗教学研究推动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

  本报讯(记者王海锋)7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的宗教与和平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宗教学会第七次全国会议在京召开。

  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王作安在致辞中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二是加强对我国现实宗教问题的研究;三是加强对国际宗教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关注世界宗教发展的动向和态势。

  与会者认为,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世界和平的过程中,宗教学研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宗教学界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下,不断深化对五大宗教思想和理论的研究,将学术思想探索和学术理论创新相结合,将理论研究与现实关怀相结合,将理论创新与目前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以更好地承担时代赋予宗教研究的社会责任,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据悉,本次大会也是五年一次的换届大会。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当选为新一届会长。会后还将举办中国宗教学界50人对话会。(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学者聚豫研讨王屋山道教史

  本报讯 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道学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政协济源市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王屋山道学文化研讨会,于7月9—10日在河南省济源市召开。会议围绕唐代、金元时期的王屋山道教发展,“北七真”在王屋山地区的活动,唐代王屋山道教的核心人物司马承祯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宗昱等学者认为,王屋山地区在金末元初成为全真道的重要道场。在皇权支持下,大批道观得到复建,道藏被大规模编印,活动于此的高道主要是全真七子丘处机、刘处玄等人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据悉,区域道教史研究已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对王屋山道教史的研究将对中国道教史研究产生促进作用。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杨世利)

  用历史唯物主义构建大众文化价值判断

  本报讯(记者张微)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大众文化都已成为产量最高、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形态,它在塑造大众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7月15—16日,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取向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分裂,娱乐至上与虚无主义盛行,大众文本成为精英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共同批判的对象。对此,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王宁认为,虽然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表演性、观赏性、包装性和时效性等方面,但它的一部分格调高雅的产品有可能被提升为精英文化产品,学术理论界对于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需要作出恰如其分的批判性分析。

  价值判断功能是文学批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与会学者指出,重建文学批评价值判断是当务之急。根据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和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与会者提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取向判断必须坚持历史的具体性和辩证性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种以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为内核的历史的辩证的价值判断。

  会议由北京文化战略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全球传播与国际事务圆桌讲坛举行

  本报讯 7月1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主办的“全球传播与国际事务”2011学术圆桌讲坛在京举行。

  在一天的会期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传媒与国际事务、全球性议程与全球治理、国际政治形势与热点问题、中国外交与战略等四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本次圆桌讲坛的举行,将促进学界对传媒与国际事务以及当前全球性议程和国际政治经济趋势的深入了解。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40位国际关系专家学者参加了讲坛。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霞)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