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讯(记者李玉)7月16—17日,2011年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在上海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成思危,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秦绍德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近200位公共管理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公共管理”领域,围绕“公共管理的未来十年: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在总结全球公共管理理论与中国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共同探讨未来十年全球公共治理演进趋势与中国公共管理的发展之路。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公共管理领域的任务更加艰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共性,但是管理要获得成功必须植根于一国的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之中。
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在相对短的时间里集中表现出来。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公共管理领域的中国学者正在致力于相关的各项研究,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道路。针对中国的公共管理现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周志忍认为,中国的跨部门协同主要是以等级制纵向协同的模式为主,目前存在着法规互相冲突和决策碎片化的协同失灵问题,而跨部门协同需要运用良好的横向管理理念与体制来解决问题。
对于公共政策所面临的困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和治理体系变革这四个方面对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形成了挑战,目前存在公共管理体系不完善、制度性决策机制不完整以及政策执行不力等诸多问题,他还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加强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培训,还应关注行政体制改革和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体制决策作用。通过梳理中国公共财政的演变脉络,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认为,中国公共财政体制变革存在三条线索,即由国有制财政走向多种所有制财政,由城市财政走向城乡一体化财政,以及由生产财政转向服务型财政,他表示未来十年财政体制还将沿着这样的脉络继续前行并逐步细化,进入到可操作的层面。
该论坛由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目前已先后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三个领域成功举办了6届论坛活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