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访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武贵龙
作者:zhangyy   日期2011-07-22 10:5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江南大学是一所具有110年历史的学府,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等时期,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中国轻工领域实力最强的大学。最近,本报记者围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问题专访了该校党委书记武贵龙。

  中国大学应优化结构、分类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江南大学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誉,历史悠久,特色突出。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学校近期的发展情况。

  武贵龙:长期以来,我校秉承“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发展目标,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形成了“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的办学特色。

  “十一五”期间,我校全面建成新校区,实现单校区办学;以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获得多项国家科技成果奖为代表,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009年,在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位列第一。

  当前,我校正积极谋划“十二五”发展,全面实施“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服务名校”的发展方略,加快推进“攀登计划”和“强基工程”,向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迈进。

  《中国社会科学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对大学的职能进行了新的概括。作为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高校,贵校如何进一步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武贵龙: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强国必先强教,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大学不可能全是世界一流,应该优化结构、分类发展。行业特色的高校要坚持以引导服务行业发展为原则,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实现互动,努力成为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行业科技进步的创新源泉、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引导行业企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力量。我认为,实现这些要加强三方面互动。

  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互动。要在人才培养层次、培养类型、培养模式上进行调整或改革,逐步建立起支撑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与行业企业间可通过“选、引、聘、挂”等方式,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二是实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互动。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在强化自身原有特色学科基础上,拓展和做强关联学科。发挥大学科技园等载体作用,鼓励师生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同时与行业联动,瞄准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服务引导行业企业,适时升级转型,创新发展。

  三是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互动。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重视,赋予现代高等教育新的重大使命。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行业企业的结合,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这种文化既源于行业优良传统,又因在大学的传承和弘扬,迸发持久、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力量。

  巩固学科优势 教学科研并进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二五”期间,江南大学的发展有哪些具体规划和构想?

  武贵龙:“十二五”期间,我校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学科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具有龙头和战略地位,是特色和高水平的标志。我校将以“食品精深加工与安全控制”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江苏省优势学科工程建设为基础,进一步保持现有重点学科优势地位,扩大重点学科数量和国内外影响力,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重点实施针对生物工程、食品、纺织、物联网等学科的“卓越计划”,针对化工、环境、机械、医药学科的“跨越计划”,针对人文社科的“突破计划”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计划”。

  人才培养再上新水平。完善“至善学院”运行机制,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教师卓越中心”建设,提高教师能力;做好本科生“质量工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办好“君远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进工程实践教育;调整研究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构建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格局。

  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缺乏是制约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我校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的理念,按照“全体教师是基础、杰出人才是重点、创新团队是关键”的工作思路,不断改进人才评价机制,构建引进与培养并重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重点围绕大项目、大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水平实现提升。我校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前沿技术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理论创新。

  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强基工程”,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创建幸福和谐校园,培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

  走出有江南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此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列入规划纲要。当前,江南大学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方面有哪些举措?

  武贵龙: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学科交叉、文理交融、关注民生、服务地方”的原则,自觉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把自身发展融入地方整体发展战略之中,使我校人文社科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充分发挥其创新推动、文化育人,以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第一,精心谋划,加强组织,精细管理。瞄准国家“十二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依托我校优势学科力量,确定发展重点;以科研产出为导向,在项目申请、管理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组织、监督和服务,在自主项目培育和人才引进上实行重点倾斜;以点带面,实现台阶式跨越发展。

  第二,进入主流,参与对话,获得话语权。哲学社会科学要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要能够参与相关学科的主流对话。人文学科要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学术和学科地位,必须具备一定学生规模、专业数量和学科层次,形成一定的学科群。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要发展,就必须以国内学术圈的统一学术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身。唯有如此,才能“入主流”,参与相关学科的对话。

  第三,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坚持特色发展。我校传统上属于以理工科为优势特色学科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力量相对薄弱;同时,我校位于地级市无锡,发展人文社科的资源相对欠缺。要改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还是要从自身优势特色资源合理利用上着手。

  首先依托优势学科,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带动人文社科上水平。其次依托苏南和长三角经济发达的地域优势,融入地方特色。无锡是苏南模式和吴文化的发祥地,我校文科发展可以此为立足点,走出具有江大特色、江大气派、江大风格的文科发展之路。(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