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波恩大学:自由与严谨并存
作者:zhangyy   日期2011-07-22 10:5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德国学术世界闻名、成就斐然,在波恩大学求学的几年,对其自由与严谨并存的学风感触颇深。

  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开始就要准备好孤军奋战:办理繁杂的入学手续、找房子、排课表、为每一门课报名……事无巨细都要自己完成,不要指望学校、院系为你做任何事,也不要指望有老师督促。一旦错过登记时间或课程名额已满,这一学期很可能就荒废,而即便如此,你也不会得到学校的警告——这就是德国大学的自由,只有那些目标明确、勤奋、确实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才可能走到最后。

  自由也体现于大学开放的心态。像大多数德国大学一样,波恩大学没有校园、没有围墙,院系与学生宿舍遍布于城市各个角落,使整个城市变成了大学城。波恩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植物园面向所有波恩市民开放,校外人士可以旁听所有课程,大学资源由此得到了充分利用。教室里经常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前排,认真地记笔记或大声朗读外语。

  最可贵的莫过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德国大学课程形式多种多样,讲座和讨论课是最常见的两种。在上百人的讲座课上,学生可随时打断老师举手提问,或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就算这些观点非常幼稚,教授们也会认真倾听和解答;如果老师讲错也会当场纠正,绝不含糊。而十几个人的讨论课则更加自由,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角,老师除了开场白以外基本都是坐在下面听讲。每位学生就某一主题作学术报告,之后全体学生和老师就此主题展开讨论,大家在不尽成熟的观点中互相启发,不断涌出新想法。

  波恩大学里不乏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学者,他们即使做了系主任,也必须教授本科生甚至一年级基础课程。他们每周公布固定时间,等待学生前来咨询或探讨问题。学者们对学生常以“您”相称;有些教师甚至亲笔修改外国学生论文中的语言错误。学生从一入学就可以与大师无障碍地交流,在学术道路上迅速成长。

  只有自由恐怕还难以成就德国学术的辉煌,德国大学治学之严谨同样令人惊叹。讨论课上可发表任何不成熟的观点,然而一旦落实到文字,就必须证据确凿、逻辑清楚,哪怕只是一篇小小的学期论文。每个院系都有详细的论文格式要求,教师对每个点、每个逗号都非常重视,甚至会因为这种小错误将论文退给学生修改。对于外国学生来说,阅读大量外文文献、用德语撰写论文已经令人筋疲力尽,因此开始很不理解这样的吹毛求疵,但随着时间消逝,慢慢理解这并不是老师的刻意刁难,而是由来已久的德国学术传统使然。

  严谨的德国学术容不得半点虚假。抄袭在德国学术界是不可想象之事,一旦被发现,便意味着这位学者学术生命的终结,绝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为了杜绝人情问题,德国要求学者不得在取得博士学位的大学担任教授职位。当学生经历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学术熏陶与训练之后,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要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链接

  波恩大学(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覿t Bonn),位于风景秀丽的莱茵河畔,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

  1777年,人们在波恩建立了一所高等学校,以促进蓬勃的启蒙运动继续发展,1786年又把它改建为大学,这就是波恩大学的前身。不久,拿破仑一世进攻德国,波恩失守。法国人带来了全新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因而使这所学校成为封建保守思想和自由意识形态论争的大讲坛。

  拿破仑失败后,波恩重归普鲁士统治。在当时著名进步思想家洪堡创议、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帮助下,学校于1818年10月成为普鲁士的正规大学。1828年,学校将捐助者的名字作为学校校名,即波恩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姆斯大学,简称波恩大学。

  学校现有基督教神学部、天主教神学部、法律与政治学部、医学部、哲学部、数学自然科学学部等。另外还设有考古研究所、语言实验中心、天文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潇潇)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