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公众喜欢鲜活的党史作品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7-18 16:2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据报载,日前除了《建党伟业》、《湘江北去》、《中国1921》等一批党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纷纷上映外,《苦难辉煌》、《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党史读物也跃上各大图书排行榜。这些影片和书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党史的可读性、可看性,吸引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党史的了解和关注。

  您喜欢看党史类的影片和书籍吗?如果把这个问题向“80后”、“90后”提问,恐怕得出的答案是令人失望的。现在的年轻人,一提到党史总是与几个关键词相挂钩。一是“枯燥”,党史写作常常是中规中矩的文字,读起来像白开水;二是“冷饭”,党史多是老题目、老题材、老面孔,仿佛像是在听一位正襟危坐的老人絮叨着陈年旧事;三是“难懂”,相当数量的党史作品专业性强、学术味浓,离现实生活远。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阅读方式的转变,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艰辛苦读,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去探究党史。事实上,只要用通俗的语言去展示精彩的史事,使得众多沉浮于“愚乐”当中的平民百姓能够感受到党史的魅力、阅读的快感,那么这就是一部优秀的党史作品,它的意义远远胜过所谓的长篇大论、鸿篇巨制。

  笔者举一个例子:美国学者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描述唐代的国际交流时,不是干巴巴地讲唐代多么开放,也没有简单条列中外交流的事件,而是用“世界中心的生活”为题,说到了长安的宏伟对各国的吸引力,说到使臣、商贾和香客从日本、高丽、吐蕃来,说到珠宝、乐器和织物对贵族的刺激,说到马球队、陪葬物和波斯风格的银器,还说到“人们不再使用座垫,而是像外国人一样坐在凳子和椅子上”。这比起我国通行史学作品的一些机械罗列式的写法,似乎就更轻松一些。不要说国外读者易于接受,就连不少中国读者也觉得耳目一新,自然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同样,一部优秀的党史作品,也需要适应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口味,以通俗、精练、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描述历史事件,让冷冰冰的文字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历史史实。

  大众需要的是鲜活的党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史就是由一个个的历史故事组成,如果只讲干巴巴的大道理,而忽视在道理之前的一个个鲜活故事,怎么能够激发受众的兴趣?在建党9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系列党史影片、书籍,通过可亲可近可读的鲜活史实,激活了大众的体验,调动了心底的储备,唤起了心中的记忆,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我们希望这种探索取得更大的实效,真正让党史走进人们心中。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廖建江 单位:福建省政协办公厅)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