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从环比看,第二季度GDP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4%。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保持GDP9.6%的增长仍在平稳预期之中。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称,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经济增长正常趋缓
据统计局数据,2011年GDP第一季度增长9.7%,第二季度增长9.5%,呈现缓慢回落趋势。
对于增速放缓,不少专家认为在预料之中。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长期来讲,“十二五”规划强调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有意识地让增长指标的平均值有所下降。短期看,国际上出口需求收缩,加上国内生产活动本身的订单方面问题,逻辑上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教授徐洪才认为,2011年,货币政策继续维持紧缩惯性,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很大程度上是宏观经济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世界经济曲折复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增加了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加之,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生产要素价格逐渐与国际接轨,导致工资较快上涨、企业成本明显增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速。
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则认为,中国很多人担心紧缩政策会导致经济放缓,其实,如保持政策灵活性,就不必担心减速问题,以后可选择的余地会更大。
增长动力仍然强劲
对于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走势,盛来运认为,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比较强劲,经济增速快速回落的风险比较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则指出,现在不仅是我国,全球都处于危机之后重新寻找再平衡的均衡点,重新寻找增长可持续中心点的过程。我国不太可能再像原来那样过分依赖出口,也不可能再靠高投资推动增长。今明两年,市场可能会始终处于通过回落找增长均衡点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让市场自己去寻找可能效率更高。
针对中国经济的长期走势,专家们普遍比较乐观。他们认为,中国还是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阶段,“三驾马车”的动力以及成长的空间都还是比较大的。另外,各地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包括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这会不断赋予经济增长新的活力和动力。
宏观调控或应求稳
从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物价却不断上涨,6月份CPI同比上涨6.4%,创3年以来的新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认为,对于稳定物价,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需要坚持偏紧的货币政策;二是要提高整个供给面效应,打破垄断,让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进行结构性减税;三是尽量少使用行政性手段来进行价格干预。滞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价格管制,价格管制会恶化供需矛盾,导致囤积居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王晋斌认为,2011年复杂的通胀因素带来中国经济中通胀压力的“中期化”。稳物价、控通胀,仍是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2011年我国经济将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和“稳增长”。由此可见,“调结构”任务艰巨。
对此,徐洪才认为,经济结构调整确实非常困难,寻找突破口很关键。
他建议,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二是改革国有企业考核制度,建立国有企业创新机制;三是打破行业垄断,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相关政策;四是采取结构性减税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五是发展现代金融体系,特别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专家们认为,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创造一个好的条件,特别是机制和体制的条件,仍要把物价的调控放在宏观调控的首位,但是也要利用好经济走稳的时机,利用好价格上涨的倒逼机制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袁华杰 实习记者 霍文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