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六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率先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在高校普遍实行收费制的今天,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出台,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短时间内引起了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免费”举措能否真正吸引有志优秀青年报考师范类院校?焦点之二是,正当教育界为国务院及时出台这一政策拍手叫好之际,却又传来实施此政策的附加条件,即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凡享受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学生,必须至少签订两年支援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协议。由此,这一政策出现了双重目的:究竟是为了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以加强一线优秀教师的培养,还是为了扶贫帮困,援助西部贫困地区的落后教育;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以期达到一项政策多种功能的目标。
从政策分析的角度,对此新政策的实施状况进行若干剖析,尤其就其出现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很有必要。
目前来看,此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已出现如下问题:
1.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基本目的应是“培养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但现在却变成了解决西部贫困地区“上学难”的扶贫政策。换言之,扶贫帮困、解决西部地区缺师少教的问题亟待政策的出台,但其显然不是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产生的直接目的和政策议题。
2.作为免费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单位——高等师范院校,其初衷在于通过免费政策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但是,由于实施细则对免费师范生就业范围以及继续攻读学位的种种限制,致使许多优秀学生放弃了报考打算。
3.作为免费师范生的职后接收单位——基础教育学校,也同样存在困惑。中小学在接受免费师范生时,并不确切知道来到中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是迫于“合约”的约束还是“心甘情愿”当教师,因而随时可能面临由于其违约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享受了免费政策的学生进入中小学系统后,如果缺乏工作热情或不求上进,对接收方又形成负担。
4.免费师范生报考动机不明确。有调查显示,4%的学生在报考免费师范生时,对此政策一知半解;另有30%的学生表示因其不适合竞争,而免费师范生不需要经历竞争激烈的就业环节,因而报考此类院校;只有28%的学生明确了毕业之后去农村支教锻炼的坚定意愿和决心。
5.免费师范生因就业压力的减小会导致学习动机随之降低。由于免费师范生在经济上比其他学生有保障,加上国家保证就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再加之,他们自认为中小学教师的职位挑战度不高,因此学习存有惰性。
6.少数免费师范生存在“毁约”心理。免费师范生的就业范围与攻读硕士学位的限定,对许多一时冲动报考免费师范生的学生造成心理冲击。据一份调查显示,50.24%的免费师范生倾向于不愿意去农村从教,部分学生甚至存有“毁约”心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特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政策目的有待进一步准确定位。就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制定而言,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加强一线基层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但现实状况却是,将培养国家急需的一流师资的教育和援助西部贫困地区缺师少教的教育捆绑在一起,其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并有损这一政策的有效贯彻与实施。为此,应十分明晰地提出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目标,变“一策多能”为“一策专能”,即将成绩最优秀的考生选拔出来,并通过经济的减负使其安心攻读,最终分配到地区最好的学校,使其成为基础教育战线“教育家”式的优秀教师。
2. 政策内容有待进一步落实。免费师范生政策应突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应实行年终考核制,考核不合格者,应取消其免费师范生的待遇。
3. 政策方针有待进一步明确。接收免费师范生的重点师范院校,应组织最优秀的教师力量,对免费师范生予以重点培养,并在全社会形成免费师范生品牌,使学生以考取免费师范生为荣。
4. 教育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西部地区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拟另行制定专项优惠政策予以统筹解决。(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遵民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