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法理论与实践均需加强
本报讯(实习记者霍文琦)7月4—5日,首届中法文化遗产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与会代表认为,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日趋深化,各国纷纷通过立法扩大保护范围,提高保护程度,呈现出强调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从而要求文化遗产法理论和实践不断加强。法国科西嘉大学教授安妮·艾丽迪耶认为,文化遗产法是经济与政治的需要。
对于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认为,应建立起全方位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这也是我国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进一步扩大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范围,加大保护力度,建立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围绕文化遗产法的法理要旨、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中法文化遗产法的相互影响,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国政法大学世界遗产法研究中心主任刘红婴认为,文化遗产属于公法概念,关于公法遗产的权属问题需要进行法律上的全新定位,不仅要给出公法遗产多重所有权的法理诠释,还要在同体的公权与私权之间寻求平衡。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法国奥弗涅大学政法学院共同主办,每年一届。(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霍文琦)
语言文学等学科研讨“十二五”规划
本报讯(记者孙龙)7月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主办,中央戏剧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承办的2011年度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工作会议暨“十二五”战略规划研讨会在京举办。
“作为文科学者,我们怎么把过去已经习惯的兴趣导向研究和时代的、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进行,这是我们在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山东大学副校长樊丽明认为,文科投入不应仅仅局限在图书、信息的需求方面,还应包括实验条件甚至是实验基地的投入。《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十二五”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应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体现时代的需求、国家的需求,建立个体研究和团队组织、平台建设间的正确关系,将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还有学者表示,在学科研究的问题导向上,“十二五”规划应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体现各学科未来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龙)
学术研讨纪念章培恒先生
本报上海讯(记者胡言午)7月9日,章培恒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新版发布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副校长林尚立出席会议,并为《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新版以及章先生的另一本新著《不京不海集》揭幕。
章培恒,1934年生,2011年6月7日因病逝世。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兼治现代文学,自上世纪90年代起致力于中国文学的古今贯通研究,主持“中国文学通史”的撰写。
章培恒先生与骆玉明教授共同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于1996年出版,书中提出“文学的进步与人性的发展同步”,被学界誉为石破天惊之作。此后,章先生与同事历时11年完成三卷本《中国文学史新著》。今年5月,《中国文学史新著》日文版陆续在日本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型中国文学史著作首次被译介到国外。章培恒先生在病榻上不断思考修订,于2011年春天汇总成为此次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新版。
据悉,除了以学术研讨的方式纪念章先生,复旦大学还将筹办章培恒学术基金、出版《章培恒文集》等系列学术纪念活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胡言午)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