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宙)“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实现根本性转变,行政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行政体制改革怎样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落实保证和改善民生?7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们纷纷给出了答案。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马凯在致辞时表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同时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做到相互联动、相互促进,“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凯强调,当前特别要认真研究建立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体系,完善评估办法,从源头上防止影响群众利益、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决策发生。
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表示,应坚决改变那种助长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的政绩标准和考核评价制度,切实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行政绩效重要标准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就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如何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要从以往主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转移到如何扩大居民消费这样一种发展方式上来。他还表示,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从过去的主要是招商引资、扩大生产和扩大投资等方面,转向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流通体制,以及发展服务业上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表示,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尤其是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转移,逐步缩小各地区基础设施的差距,可以先解决省市区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过大问题,进而解决地方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他还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要满足公众有序参与立法过程和政策决策过程以及基层治理工作的热情,从而培育官员的公仆意识,建立民生导向绩效评估体系,对政府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形成约束力。
如何进一步落实保证和改善民生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表示,政府应该通过细化民生指标调整政策倾向。他指出,“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化了民生福利的指标。应该在专项规划上做进一步的细化,可将基尼系数、城乡社会差距和劳动者社会差距的控制作为基本的指标。同时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财政性福利秩序、基本覆盖面也作为基本的指标。政府可以通过这些细化的民生指标更精确地调整政策倾向。
来自全国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及单位会员代表,特邀演讲嘉宾,全国行政管理方面专家学者,国家行政学院部分领导和教师,媒体单位的代表等300余人出席会议。
据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于2010年4月18日在京成立。该会是由从事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教学培训、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学术团体。成立一年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在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加强内部建设、出版相关刊物及改革蓝皮书、申请创办《行政改革内参》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宙)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