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声音的风景——国外文化研究的“听觉转向”
作者:zhangjing   日期2011-07-18 12:4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听觉文化的研究话语生成于各学科的互动中,考察范围包括音乐、噪音甚至“寂静”等声响状态的生产、传播、感知、消费、符号表意,探索声波与科技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之间的动态,以及个体、群体在听觉中的文化栖居方式。

  毫不夸张地说,听觉伴随着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在生理构造上,眼睛可以靠眼睑来睁开或闭上,而耳朵却没有“耳睑”,因此总是对声音开放。胎儿在胚胎期眼睛尚未成熟之时,耳朵就已经在黑黑的子宫里感受母体的心跳和声音,并透过羊水的潮汐间接感受外面的世界。在汉语里,人要兼备耳之聪、目之明,方为“聪明”。人们哪怕用眼睛默念文字时,脑子里也会活跃着关于韵律、声调、节奏、“嗓音”、“口吻”的听觉想象。

  然而,“读图时代”的文化研究者对听觉却常“视而不见”。近年来,国外人文社科界对“聋子”式的文化研究发出质疑,开始了继“视觉转向”之后的又一次“听觉转向”。2009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曾举办了主题为“对倾听的思考:人文科学的听觉转向”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听觉文化研究者们并不是要借这一“转向”来让“耳朵”发难“眼睛”的话语地位,而是要借听觉话语来“中和”读图时代所衍生的视觉话语泡沫,达成对感官文化的整体均衡思考。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敦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