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文化在社会的快速转型中积极应对,逐渐形成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采取的是一种勇于回应、毫不回避的积极态度。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这一主潮丝毫没有改变。
在20世纪80年代,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种舶来品开始在中国文坛勃兴,亦可视其为这一主潮在文学研究上的一种余波。人们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对西方文化采取了一种既引进又改造的“洋为中用”的批判态度。一时间,形象思维、文学主体性、文艺心理学、语言学转向、人文关怀和文化研究以及文化诗学等问题纷至沓来,给文坛带来不少亮色。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些西方文化思想仍在中国文坛潮起潮落。但从这一时期开始,学界部分先知先觉者已对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越来越离不开文本、离不开文学性进行深刻的探究,反思了文学研究中“洋为中用”的态度,厘清了许多困惑。当21世纪初西方思想界难以再为中国学界提供更多的思想养分时,这种反思愈加表现出其充沛的激情和活力。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孟昭毅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