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稿是翦伯赞教授于1955年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撰写的,发表于同年《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第七期。此文未以中文公开发表过,也不见收存于先生的各类文集。适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特将本稿由日文转译为中文,全文刊发。
“中国人民崇敬孙中山先生,因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恩来在北京召开的“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开幕词)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的第二年,1866年11月12日,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风光明媚的翠亨村。对他幼年时代家境贫寒的情况,孙夫人宋庆龄女士是这样描述的:
他生于农民的家庭。他的父亲种田。……孙中山很穷,到十五岁才有鞋子穿。……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几乎仅仅不致挨饿。……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翦伯赞 本稿中文译者张海青,审核张丹青,定稿张传玺)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