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不可缺失规范性与有效性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6-10 15:1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国培计划”:问题与对策

  编者按: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并实施了中小学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根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供的数据,2010年“国培计划”培训教师110多万人。随着“国培计划”的深入推进,作为规模如此巨大的在职教师培训项目,在产生良好效果、取得有益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的问题。这里,首批入选“国培计划”专家库的三位学者,分别就“国培计划”亟待解决的问题撰文探讨,以为政策制定者参考。

  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新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培训者,笔者承担了“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十多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的教学任务,切身体会到有必要进一步增强“国培计划”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培训课程的设计是影响教师培训针对性和规范性的重要要素。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各培训领域的具体课程结构、目标和内容,均由各培训机构自主制定,课程设计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虽然经过了相关管理部门的审议,但即使是同一培训项目,各培训机构设计和实施的培训课程结构、内容等方面都差异极大,影响了“国家级”教师培训的质量。

  要进一步提高“国培计划”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国家需要组织各领域的专家按照“国培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整体目标,统一、严格、规范设计各领域的培训课程结构以及各培训课程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克服“国培计划”课程实施中的随意性。“国培计划”培训课程结构、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设计,应充分反映培训对象的特点,立足于“示范引领”的基本功能,切实体现国家级培训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培训方式不仅决定着参训者的学习方式,也影响着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国培计划”采取的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其实是“国培计划”的组织形式。在国家级教师培训的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培训机构设计了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观摩、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但从培训实施的情况来看,参训教师的选拔缺乏标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对新课程一无所知,难以承担“种子”教师的责任;有的参训教师反映“雪中送炭”不解渴,对其缺乏后续关注,无法展开持续性学习。

  要切实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培计划”在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将注重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相结合,突出“问题教学”,采取“研训结合”的培训方式,引导教师总结经验、培养反思能力。要切实体现“国培计划”培养“种子”教师的功能,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认真遴选参训教师,真正选拔那些能够胜任“种子”责任的人员参与国家级教师培训;二是关注参训骨干教师的后续研修和可持续发展,把参训教师的后续研修与自主反思纳入“国培计划”培训方式之中,引导参训教师的可持续成长。

  培训质量管理与监控,是提高大规模培训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培训机构非常重视“国培计划”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从实施程序上看,“国培计划”体现了国家级教师培训体制的创新。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培训的实施过程、培训质量缺乏必要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培训机构对培训质量的评价重教轻学。绝大多数培训机构重视对培训者的评价,采取了参训人员“评教”等方式来考核培训者的教学效果,但对学员经过培训所发生的实际变化缺乏检测,绝大多数培训机构仅仅通过学员参训后所写的感想,来对培训质量作无科学依据甚至是毫无意义的经验判断。

  教育评价和质量监控,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难点问题。在“国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评价学员参与培训所发生的变化,如教育教学观念有哪些改变,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何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对此未给出有说服力的数据。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规范的培训课程标准导致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培训质量监控数据库。研制大规模国家级教师培训的质量标准,开发培训质量过程监控的技术,是当前提高“国培计划”有效性的当务之急。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郭元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