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培训行为,“国培计划”动员了各方力量,确定专家库首批人选500人,已经获得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在推进过程中,“国培计划”遭遇了许多瓶颈性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在培训目标的定位上,由于培训对象基本是各地的骨干和特级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已经先后接受过不同层次、类型的各种培训。基于此种现实情况,“国培计划”的目标究竟如何定位?如何避免成为各“省培计划”、“市培计划”甚至“县培计划”的重复性培训?这是“国培计划”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参训教师群体内部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为不同水平教师确立各自的培训及发展目标,也亟待解决。
其次,在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国培计划”包括理论与实践两种不同取向的课程。问题在于这两种取向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分离,兼容性、融通性和转化性不足。
再次,在培训效果的检测和评价上,缺少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目前,“国培计划”的前期工作比较扎实,但后续工作却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国培计划”的有效性,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策一:重建培训目标
打破“理论取向”和“实践取向”的二元对立,建构基于“转化取向”的培训目标和课程目标。“理论取向”的培训目标,背后是“理论逻辑”,它试图告诉教师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实践取向”的培训目标,依循的是“实践逻辑”,回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通过前者的培训,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使教师“明事理”,进而学会“以理论的方式理解和表达经验”;后者的目标在于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以往的培训常常纠结于理论与实践两种取向的对立和冲突,缺乏基于“转化逻辑”的“转化取向”。所谓“转化逻辑”,是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在相互转化过程中共同分享和遵守的一般形式、结构或内在法则。所谓“转化取向”,聚焦的是如何把“培训内容”转化到被培训者的日常教育生活中去,转化为教师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转化过程对被培训教师来说,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对其原有实践方式及与此相关的理论进行改造的过程。这种改造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改造,涉及的不仅是认识和观点的改造,还包括对教育信念与思想方法的改造。
基于转化取向,“为转化而培训”应成为“国培计划”的培训目标。为此,培训者需要在“转化”层面上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被培训者也要从转化的意义上,利用培训资源,反思培训收获,保证每次培训扎实有效。
对策二:调整整体设计
在课程内容上,增加基于“转化”取向、适合教师实现转化的教学内容,介绍转化策略、方法和转化机制。
在培训过程上,培训前的准备工作,不仅需要选择擅于“转化”的培训者,也需要深入了解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过程如何发生、展开,可能经历的阶段及不同阶段遭遇的困难、障碍,还需要对不同类型、层次的教师,确立适合的转化目标和策略。培训的后续工作,也要将“转化”作为首要目标。将关注重心延伸至被培训教师参训结束后的日常课堂实践,除了对培训收获的“写”(写听课反思或论文)和“说”(组织交流研讨)之外,更要“做”和“实践”。为此,需要各地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制定基于“转化”的培训后续制度。如“听课制度”,被培训教师返校后必须面向整个教研组、全校甚至全区上“样板课”或“典范课”,将培训中听到的好课“依葫芦画瓢”上给全体教师看;也可以上“改进课”或“移植课”,基于本校教师和学生实际,将所听之课改动之后再上出来,同时要阐明改动的理由等等。“听课制度”同时意味着被培训者在其实践过程中,也承担培训者和转化者角色,将“国培计划”所学转化到所在学校或地区的其他教师日常教学中。
在培训方式上,应逐步降低纯粹理论讲授课的比重,将培训现场下移至中小学课堂的观摩和研讨上,侧重于“教学实践现场”的个案研讨,研讨的核心话题即是“转化”:课堂中哪些理论“化”进去了?怎么“化”的?哪些理论还没有“化”进去,为什么?这是一种“工作坊”和“课堂教学实践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之所以是活的教育学、活的理论,就在于其展示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鲜活场景。
对策三:完善检测、监控与评价反馈机制
“国培计划”的确立和实施,是理论、实践、政策多向研究、交互作用的过程。大学与中小学分别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构成,有着不尽相同的职能与运作方式。在“国培计划”的实施中,大学与中小学是相互不可缺失的重要合作者、改革实践与理论的共同创生者、新的教师培训方式变革的共同践行者。在大学和中小学合作进行培训研究的过程中,最终需要和教育行政部门一起探究培训的检测、监控和评价机制。其评价标准依然是“转化”取向,即每一次或每一轮的培训,转化了什么?转化的程度和效应如何?转化的过程和结果说明了什么?如何基于转化效应重建培训计划和培训机制?
上述对策的提出,意味着“国培计划”的整体设计与实施需要发生的重大转变是从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而培训,转向为“转化”而培训。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政涛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