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01 期 特别策划“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 文章之一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现代化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只有把这两项历史任务自觉地担当起来并带领人民为此而进行胜利斗争的政治力量,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合格领导者。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面临着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方案一是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的,主张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方案二是由某些中间党派的领袖人物或中间人士代表的,主张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方案三是由共产党代表的,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在长时期的政治实践中,中国人民对这三种方案进行了比较、检验和选择。结果,第一种方案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它的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第二种方案不仅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赞同,就是原本持有这种主张的人,多数也在实际斗争中同共产党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只有共产党代表的第三种方案,由于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赢得了全国人民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拥护。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赢得决定性的胜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突出地提上了全国人民的工作日程。而进行现代化建设,仍然有一个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极其弱小,不能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难免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
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提高人民的购买力,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才能保持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保证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是说,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以便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承担的历史性任务。这也是和平建设时期党的领导继续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原因。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紧紧依靠和团结人民,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大事,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件大事,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历史表明,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团结奋斗的核心力量,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在向前推进。同时,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新挑战。为了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核心,必须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进一步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更好地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沙健孙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