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01 期 特别策划“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 文章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相继开展了三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即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三次活动顺利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目标要求,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启示之一: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推动实践、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理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的政治优势,创新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成为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三次活动无不承载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统一思想认识、动员全党力量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历史使命。党必须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在理论创新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把集中教育与经常性学习、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
启示之二: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到抓党建与抓发展统筹推进,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党的领导是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保证,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三次活动都始终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谋划、来部署、来推进,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开展活动与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既推动了全党中心工作,又深化了本地区、本单位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党的建设只有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尤其是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推进,才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才能得到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全党同志的热情参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才能为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供坚强保证。
启示之三:必须坚持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只有广大党员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投身于党的事业,党才能作为一个有巨大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的政治组织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三次活动在安排上,一般选择在两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之间开展,具体到一个单位,活动时间长则半年,少则三个月,不会影响党员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宣传也注意张弛有度,避免了厌烦和疲倦情绪的产生。在活动方式上,没有采取过去一度采用过的搞政治运动、“人人过关”的方式。在党的建设中不能仅仅把党员作为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而应充分尊重党员在党的工作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广大党员开辟更多的发挥作用的途径,搭建更多的创先争优的平台,使其能够更好地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党的事业和工作中来。
启示之四:必须坚持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努力使党的各项工作请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监督评议,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三次活动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重要目标,努力建设群众满意工程,让人民群众在活动中看到身边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党的建设坚持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这不仅是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也应当是经常性工作的价值追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建设已经不是也不可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只有真诚地依靠群众、真心地服务群众,党才能真正地赢得群众。党的工作和活动应当以更加自觉的行动贴近群众需求,以更加开放的方式吸引群众参与,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接受群众评价。
启示之五:必须坚持锐意创新,不断拓展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以科学方法提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创新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三次活动既坚持传统的方法原则,又根据新的实践拓展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运用包括互联网、手机在内的各种媒介,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大大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党的建设中选择和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既昭示了党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也体现着党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启示之六:必须坚持制度建设,为党的建设科学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制度体系是管党治党的根本保证。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保证。三次活动都把长效机制建设作为重要举措,注重用制度的形式把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取得的经验成果巩固、坚持下来。三次活动形成的制度成果,确保了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工作的有机衔接,为不断提升经常性党建工作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求党必须以法治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党章作为管党治党“根本大法”的重要地位,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不断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确保制度建设始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完备、管用的制度体系为党的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新世纪以来三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效是显著的、启示是宝贵的、意义是深远的,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欧阳淞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