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的背景下,亚洲各国在努力探求发展和繁荣之路。在“后危机”时代,亚洲的经济社会发展如何适应全球化大趋势,回应全球化新格局?
5月30日,“上海论坛2011”在复旦大学圆满落幕。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代表汇聚上海,就亚洲的合作与治理、亚洲的人口城市化战略与劳动力市场的整合、金融与货币危机之后的创新与监管,危机后货币贸易与投资的全球治理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论坛发布了“2011年上海论坛共识”。共识指出,尽管全球金融风暴和世界经济衰退对全球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全球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亚洲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全球化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合作。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文化历史背景,要在和平、稳定的前提下,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实现均衡、公平、可持续的共同发展,这是亚洲未来合作应有的命题。
亚洲时代来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上海论坛专家委员会主任袁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不远的未来,亚洲经济将占据全球经济的半壁江山,我们正在经历世界经济中心由西向东转移的过程,“亚洲世纪”已经到来。但与此同时,亚洲多元化的文化、政治、宗教环境对亚洲的合作提出了较高要求,亚洲一体化的历程无疑比欧洲一体化更加艰难。因此,亚洲在政治、经济、金融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尤显重要。
面对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亚洲将何去何从?韩国SK株式会社副会长兼首席执行官崔再源说:“我相信亚洲时代已经来临,时代赋予了亚洲一个历史使命,旨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过去亚洲总是更加关注自己经济奇迹的创建,但是今天亚洲必须发挥其文化优势,为创建全球化文化而积极努力。这就是亚洲的选择。”
亚洲合作仍有挑战
虽然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在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有着共同合作的利益基础,但有学者指出,由于亚洲地区国家之间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政治互信基础较为薄弱,地区安全环境复杂多变,深化经济与贸易合作仍有瓶颈制约,亚洲国家的合作也由此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亚洲一体化进程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遭遇不小的挑战。
日本大地震给亚洲合作带来了新问题。尽管有人认为,此次地震给亚洲各国进一步深化合作带来了契机,但在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王蔚看来,日本震后开展的东亚地区合作并未从实质上改变东亚各国之间的结构性问题。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缺乏综合性的区域合作机制。此外,亚洲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与国际社会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期望存在不小的差距,合作的期待并未完全转化为合作的动力。亚洲区域合作还存在国内状况各异、缺乏互信和理解、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国内民族主义抬头、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对东亚合作的牵制较为明显等问题。他认为,亚洲未来的合作,应从培育和建立广泛的互信和理解开始。而学者作为这种互信理解的先导,应在国民理念的塑造、文化和舆论建构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经济前景持续向好
中国经济是否会持续增长也是本次论坛学者关注的话题。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说:“我认为中国的经济还会进一步发展。会不会发展得太快?这将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认为,中国经济可继续保持现在这样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中国经济的总量将占全球20%以上。
届时全球的外交、政治格局等方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素帕猜·帕尼帕迪坦言,如果未来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一点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但他同时指出,中国是否有好的管理机制能够助益全球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胡言午)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