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喜迎建党90周年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6-08 11:0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学者总结中共90年的经验

  本报讯(记者杨阳)5月28日,以“革命·建设·改革——中国共产党90年”为主题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1”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全国理论界、学术界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并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90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将其称作是“一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万里长征”。他说:“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既要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又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忧患意识,时刻保持党的生命力。”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说,强调并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政治品格。他同时指出,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遇到、没有做过的事情,在改革时期遇到了,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走出新路子。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秉承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贯穿这9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探索的一条红线。(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从国家建设视角审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本报讯(记者刘倩)5月27日,“历史·经验·展望——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题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会议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少数民族联合会承办。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形态,从国家建设视角审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成为大多数与会者研讨的出发点。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付春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的核心在于形成具有共同政治认同的民族国家,这是多民族国家实现政治整合的重要步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连接民族多样性和政治整合一体化要求的桥梁,促进了政治认同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国家整合和国家建设。云南大学教授周平指出,现代国家建设就是民族国家建设,他主张以族际政治的概念替代民族关系的概念,以精确反映多维民族关系中的政治关系。

  在国家建设视角下,公民身份构成了考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逻辑延伸。中山大学教授郭忠华认为,有必要反思吉登斯将公民身份导向的民族主义视为启蒙性的观点。他指出,民族主义的对内启蒙性与对外排斥性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动态统一的。全球化发展、国际形势变化等外生变量都可以影响乃至改变民族主义的启蒙性。

  对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是与会学者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复旦大学教授陈明明在对中国早期民族政策的历史性考察中指出,党关于民族自决、民族自治的政策转型是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国家建设、阶级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对民族政策与民族问题的研讨应该更紧密地纳入政治学研究的议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