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优秀的原创性作品是做大做强出版产业的根本之道。
◆在实践中养成怀疑精神,培养一双发现的眼睛,是出版创新对于编辑提出的内在要求。
◆只有强化文化创新,才能保证出版业的活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中发挥推介、宣传作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列入规划纲要,令社会科学界备受鼓舞。作为创新工程的重要一环,出版业应顺时而动,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提高出版竞争力。
有过硬的内容产品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出版社追求的“双效”,而这“双效”的实现,完全取决于不同文化层次消费者的认同。但是,为消费者服务,并不是一切唯消费者马首是瞻。出版物要提供给读者的,是“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只有这样的出版物,才能“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必需的精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关键。一些出版社只是一味感叹读者众口难调,埋怨图书市场变化多端,却没有反思自己在选题策划时所做的投机取巧的种种败笔。现在的出版市场,一味地追求“快餐当道,消闲称王”,越是野狐禅越以为是创新之作,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五花八门的东西很多,但大多是文化泡沫,价值不大。出版品种的单一化、内容的庸俗性和重复性严重伤害了读者的求知欲。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时世平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