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兵家都认为兵静而能胜。“兵以静胜”谋略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以静待危”,以沉着冷静、镇定的态势,去对待出现的危机或危险。兵家云:“兵败如山倒”,这不仅与军队的临界反映有关,还取决于指挥员的应急处置。在危机危险到来的时刻,能沉着对待,冷静分析,镇定指挥,不但是古今中外衡量将帅的重要标准,在实践中也是挽救危局的关键。
“以静待危”,“静则不躁”。危机面前沉着应对是稳定军心、防止扩大恶果、转败为胜的首要条件。三国时蜀将姜维伐魏,与魏军对峙于岐山谷口。魏将邓艾早已看好了地形,事先在自己营中挖了地道,直通蜀军下寨之处,准备从中取胜。蜀军下寨后,邓艾命人由地道中潜入蜀营,准备半夜里应外合奇袭姜维。半夜,姜维听见军中大乱,知道敌军里应外合偷袭,传令说:“军中将士一律不许乱动,有妄动的立即斩首。如果敌人到了营前,也不要问,只管用弓弩射他。”结果,蜀军不乱,魏军内应之兵不起作用,外袭兵马冲击十余次,都被射了回来。邓艾多日筹划,费尽心机,只因姜维临危不乱而被挫败,只得无功而返。
“以静待危”,“静则能密”。将帅冷静,就能在不利情况下,缜密地考虑问题,判断准确,出奇谋,定奇计,做到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进攻印度支那马尤半岛的日军时,日军55师团只以少量兵力挡住英军的正面进攻,而以师团主力侧后迂回渗透,想切断英军的后路。日军认为,这样就可乘混乱之机分割歼灭英军一部,并可获得大量补给品。战斗开始,英军在突然打击下,部队混乱,联络中断,指挥失灵,大有溃败之势。但英军司令史立姆面对危局沉着冷静,详细分析各种情况,判断敌我双方各自的长处和弱点。在此基础上,他首先使混乱稳定下来,兵力集中后占据有利地形,固守防御。日军如意打算落空,其兵力少,火力弱,攻坚能力不强,补给困难等弱点愈来愈明显。最后英军一举反攻,日军全线溃退。回顾当初,如果英军惊慌失措,仓促撤退,就会使日军更充分地发挥其长处,从而使自己彻底地失败。
“以静待危”,“静则无形”。有时即使在不利的情况下,也能使敌人不知我之虚实,不知我之行迹,不知我之企图,从而化险为夷,渡过难关。诸葛亮在失守街亭后不得已摆下空城计,便是“以静制动”,制敌于无形。
“以静待危”,辅以顽强。格斗场上,许多弱手不屈不挠,致使对手心惊胆战,而弱手乘机反败为胜。战场上也是如此,即使一方占有很大优势,当他们看到对手失败不馁,顽强不屈,就会产生对手不可战胜的恐惧心理,从而丧失斗志,反而被对手打败。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柴宇球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授、少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