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以“亚洲发展与全球治理”为主题的第二届亚洲研究论坛在京举行,来自15个国家的13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贸易与投资的合作机制”、“货币合作与金融监管”和“二十国集团与全球治理”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区域合作成趋势
“区域性重组使区域安排更加透明”,柬埔寨合作与和平研究院主席、前副总理诺罗敦·西里武亲王说,“东盟经济合作使地区更趋向一体化,加强机制安排与制度建设至关重要。”事实上,21世纪我们面临很多挑战,包括自然资源匮乏、金融危机、全球贸易失衡以及环境问题,需要区域甚至全球合作来共同应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G时代’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现实特征,‘集团化’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选择”,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张汉林谈道。“集团化”有利于提高决策机制的谈判效率,有利于改善决策机制的“公平”状况,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地位。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雷蒙德·霍马奥认为,亚洲国家参与二十国集团将对改变全球金融结构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国家要意识到他们的责任,并在全球事务中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
金融问题获关注
在亚洲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中,金融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各自国家的发展情况发表了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明认为,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应当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通过加速国内结构性调整改变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审慎渐进地开放资本账户。日本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新川陆一说,日本“3·11”特大地震后,日本经济在恢复增长;随着海外经济情况改善,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逐渐增加。日本央行供应现金,维持金融和结算系统运行,为金融市场提供充裕资金。韩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卢熙振提出,韩国政府通过创建绿色银行、发展政府支持体系、建立排放权交易体系等金融战略来加速绿色增长创新。
此外,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不断增长,是全球投资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众敏说,在一定程度上,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对外投资对地缘政治造成了较大冲击,推动了全球治理的结构变化,带动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谈到货币合作问题时,有专家认为,目前国际储备货币供应国分布在三大洲,区域性货币合作被某个大国“私物化”的可能性较小。无论是从信息的完备性还是经济结构的内生性,区域性货币合作都更能直接反映本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的需求。但也有专家指出,目前,国际货币制度合作的路径取向应从区域性合作转向全球性合作。
中国影响应加强
在当前国际秩序中,中国将扮演何种角色?日本大和总研常务理事金森俊树说,中国正在实施的“十二五”规划将对解决全球失衡问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从推进亚洲合作发展的视角,有学者认为,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之间的安全和战略合作将对重塑亚洲起到关键作用。在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系方面,张汉林认为,中国应当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设者、贡献者和协调者。中国还应当有选择地参加“对话集团”和“谈判集团”,实施互利共赢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将带来现有多边贸易领导体制的较大调整,并引发相当长的磨合期。同时,中国应当积极引导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做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社承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夏萌)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