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理论界专家学者、教授和党政工作者在理论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摘要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7-06 13:3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政治发展的中国逻辑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与历史上的统治阶级有根本性不同。从君主时代到政党时代的转型,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在政党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在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如何建立国家?第二,如何发展国家利益?第三,如何去发展这个国家?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国、独立立国和发展兴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任何一支政治力量都不曾做到的。

  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也有很大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开放型政党、使命型政党、发展型政党、变革型政党,它在创新和修复的基础上综合完成了西方多党制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中国共产党既不可能像其他政党一样是完全封闭型的,也不可能在创新的过程中完全倒向彻底的自由主义或两极化。

  “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变迁

  以自主性的生长情况为标尺,从制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变化角度来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1921—1949年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以救亡为旗帜,实现对社会的改造和重组。在1949—1978年这个时期,党在特定的政治和经济目标支持下,构建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社会管理制度,但在社会管理制度的背后,仍然存在生活对制度的变相改变和抽离。1978年以后的30年中,市场力量得以逐步生成,生活领域的自主性由此有了生长的空间。但是,制度变革的激进化在释放生活领域自主性的同时,也可能把生活领域的自主性推到尴尬的境地,造成社会利益结构失衡,社会矛盾不断凸显。

  这三个阶段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制度与生活之间的三种关系模式。自主性发展的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制度从一个完全束缚社会生活的极端转变到完全放开对社会生活管束的极端时,会造成该领域中自主性的分裂、不平衡和冲突。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建设者,又是中国外交的实践者。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主要由总体思想、战略思想和政策思想三大部分组成。中国外交的总体思想,即中国对自身和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主要由时代观、体系观、发展观、安全观、利益观、民本观等要素组成。中国外交的战略思想,即中国对自身和世界关系互动的总体思路,主要由全球战略、地区战略、国别战略和领域战略这四大要素组成。中国外交的政策思想,即中国外交实践的具体思路,主要由原则思想、应变思想、谋略思想和务实思想等要素组成。

  处于历史新起点的中国外交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更加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整个社会正在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而对中国特色外交理论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和创新性的探索。在完善中国外交总体思想、战略思想和政策思想时,要具备更加长远的眼光。

  人的解放主题的中国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的人权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一是社会革命中的人权确立;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奠基中的人权成长;三是改革开放中的人权提升。

  科学发展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进程,也推动中国的人权事业登上新的台阶。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更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主题在当代的弘扬。以人为本的确立,是人的解放主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历史地承接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使无产阶级政党全面地开始了直接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的新时期。以人为本要求人权的实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普遍性。统筹兼顾对人权的意义集中地体现在人权的政府保障模式上。政府为人权的享有和实现提供最基本的平台和保障,服务型政府是其集中体现和制度支撑。服务型政府强调面向大众的公共服务,它突出的是公平性、共享性、普遍性、非竞争性和政府的保障性,而这些正是当代人权最珍视的属性。

  现代经济增长与政党治理的中国经验

  在现代经济增长当中,政党是否发挥作用?从中国的经验来看,政党治理的民族复兴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把政党治理引进来的话,和我们以往的经济学分析当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分析框架之间是什么关系?这种治理模式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有可持续性?围绕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治理经济增长当中有五个理论支柱。第一,90年党领导的经济增长的主线是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使命,围绕这个主线的主题是制度变迁。第二,中国经济长期增长中,实际上出现了在党的领导下政府与市场有效互动的治理模式。第三,中国共产党治理经济的有效性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共容性组织的属性。第四,中国共产党治理经济的成功有赖于自身的发展和功能的转型。第五,党推动增长的成功是来自于执政党内外形成的一系列共识,包括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识、基本制度的共识、经济增长的共识、市场经济的共识、对外开放的共识、科学发展的共识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彻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国情既不同于西方国家,又与苏联等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经验证明,必须坚定不移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必须具备实现民族复兴的政治前提。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在对外开放中谋发展,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上,以广阔的视野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规划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实现与世界的接轨,正确处理借鉴外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与自力更生、以我为主的关系,统筹兼顾,与世界联动;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全面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在系统化的建设路径中才能找到实现的空间。

  基层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的实践与思考



  20多年来,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区(街道)在基层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实行了党的基层委员会选举由等额选举制向差额选举制的实践和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行了机关科长的晋升由任命制向公开竞岗制的实践和创新;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后期,实行了居委会的民主选举由部分“海选”向全部“海选”的实践和创新。

  潍坊社区(街道)历届领导以自己的生动实践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理性认识,并对自己的生动实践进行了深层思考。首先,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是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其次,基层民主是一个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和整体;最后,基层民主建设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和不断增强和谐因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