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以及对外关系的全面推进,中国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自觉在学界渐成风气。在经历了以引进国外理论为主的阶段之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完备体系的“中国学派”这一问题,日益为学界所关注。
6月16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自觉与中国学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会议由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联合主办。
中国国际关系学理论自觉提升
怎样看待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自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杨洁勉指出,在中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时,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已经初步形成,理论自觉的提升有利于丰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内涵,并实现该理论的创新和分支理论的开拓。
杨洁勉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理论自觉的内涵:从基础来看,中国国际关系学可以向前追溯到有着丰富理论内涵和思想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对国外国际关系理论的介绍和引进;就目标而言,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首先要深化认知,其次要减少世界各国各地区在互动中的社会代价,最后还要增加中国和其他行为体对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事业所作的贡献;就途径而言,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要加强在理论转型中的自主能力,使国际关系学在新形势下进行理论选择。
凝聚有中国特色的理论
方可自成一体
对于中国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学派的构建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是一个长期过程。
杨洁勉认为,中国学派的主要内涵有四个方面:基本理论、代表学者、主要著作、重要机构。但就目前来看,中国学派的理论基础仍相对薄弱,理论研究还不充分,理论队伍还不够完备,理论机制也不够完善。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伍贻康对这一判断表示认同,他认为,要形成能自成一体的中国学派,就必须要凝聚并且升华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形成能站得住脚的有代表性的论著以及有公认权威的代表人物。同时他强调,中国学派的构建,要认清中国特有的国情,同时还必须参照一般的国际标准以及中国相关学科的情况。杨洁勉表示,中国正在成为当今国际关系极其重要的行为体,也是国际体系重组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中国应该对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另外,国际关系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多样性。
虽然中国学派是否已经形成仍有待探讨,但该问题一经提出,就应具有核心价值指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提出,中国学派最核心的概念应该是和平与发展。他认为,用和平与发展作为核心概念,不仅与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相一致,而且在概念上同西方划清了界限。他指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一定要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国际关系学派有自己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所有战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正是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实践,也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最主要的实践来源。
中国实践
是理论创新的丰富素材
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制度进步、社会转型、观念变革、外交成就,特别是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的经验,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学者需要在和平、发展、合作的大主题下,对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将中国经验概念化、抽象化,以形成新观点、发掘新材料、探究新方法,推动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形成。
会议学术组织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教授苏长和告诉记者,2011年下半年还将围绕同类主题,在上海举行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