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学者共议文明和国家研究
本报讯(记者焦兵)6月17—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推陈与开新:跨学科视野下的文明和国家研究”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与会。
本次研讨会围绕文明和国家研究展开了严谨深入的探讨,议题包括: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理论与方法,文明的延续与断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国家形态;世界历史上其他诸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等。与会专家就文明的概念、文明与文化的分野、文明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中华文明的延续性等问题争相发言,展开了坦诚热烈的学术讨论。
与会学者认为,此次会议代表了关于文明与国家研究的国家级水平。会议的一大特色是突出跨学科研究,来自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围绕同一话题展开学科间的对话和争鸣,深化和丰富了学界对文明与国家问题的认识。
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陕西省社科联主席赵世超在开幕式上提出,陕西独特的山川地貌与历史文化积淀,养育了关中人憨厚宽容的性格,也为文明和国家研究提供了非常适合的场所。王巍、王子今、贾二强、张倩红、江林昌、吴宇虹、孙家洲、陈淳、范毓周、易建平、王晖、黄洋、袁林、杜勇等知名学者在会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认知科学研究潜力巨大
本报讯 6月17—18日,首届认知科学北京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系列国际会议之一——心理学与当代科学前沿国际会议的首个专题论坛。
研讨会分三个专题展开讨论:认知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问题及其突破,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以及认知科学的现实应用。与会专家学者充分交流了国际认知科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与突破,深入探讨了当前认知科学的热点问题,比如新产生的神经经济学、社会文化认知神经科学等。
对于认知科学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与会者认为,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充足的资源、资金和人力,应该在认知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认知科学的具体技术及应用两个方向设定目标,做好规划,在不久的将来为认知科学基本理论作出突破性贡献。在认知科学具体技术应用上,应该为国家重大项目作出贡献。与会专家也指出,目前中国的认知科学研究还落后于国际水平,需要时间积累,但潜力巨大。
此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林渊)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