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刘云杉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2期撰文《告别巴别塔:走入世界的中国社会科学》指出:西方社会科学以分化封闭的学科制度去“发现”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律,再以学术场域构建的“理性乌托邦”为纷繁、差异的社会世界立法,其后以时间维度的进步叙事驱逐承载于空间中的差异与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在“移植”西方社会科学时,以向西方学习、与国际接轨等知识策略,用普遍性改造差异性。现在已经到了认真讨论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的时候。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应重温实践取向的认识论传统,以更主体性的方式认识自己,认识所处的社会;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应倡导“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突破“唯学科化困境”;还应体现以批判为导向的解放旨趣,以凸显中国特色,告别巴别塔,走向世界。
中国迎接教育质量提升时代的到来
王本陆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期撰文《关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指出:我国教育的发展,总体上遵循世界教育发展的一般轨迹,存在着古代和现代教育两种不同形态。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体系创建、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三个基本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教育发展阶段转换的过渡时期,即教育规模扩张的收尾环节和教育质量提升的起始环节。大体来说,2005年前后,我国教育发展即开始进入此过渡时期,当前和今后若干年仍整体属于这一时期。这是为迎接质量提升时代到来而精心准备的时期。质量提升阶段的到来,首先意味着教育发展模式从外延扩张型转向内涵创造型;其次意味着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从物力投资为主转向人力投资为主;再次意味着教育供求关系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在过渡时期,面对各种教育新矛盾和新变化,人们必须努力适应教育新形势,创造和掌握教育新模式。
影响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素
栗洪武在《教育研究》2011年4期撰文《影响区域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相关性——以西安市实施“316”工程为例》指出:陕西省于2007年实现“两基”目标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已成为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为此,省政府制定了“陕西省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实施方案。通过解析西安市2009年实施第一轮 “316”工程案例,可以发现:影响区域学校教育趋于均衡发展的第一要素校舍建设、第二要素教育经费投入、第三要素生源质量和第四要素学校位置,是相对于学校内部而言的外部要素,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第五要素办学方向、第六要素师资队伍建设和第七要素学校管理水平,是相对于学校外部而言的内部要素,是需要学校自己予以重视和改进的问题;第八要素公众评价,是上述七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促进区域学校教育趋于均衡发展的客观尺度。(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