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古代散文“前理解”或遮蔽文学史实
作者:liuhm   日期2011-06-28 17:0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现代学者接受西方的“纯文学”观念来认识古代散文,许多观点已构成我们在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前理解”。其中,有些“前理解”具有片面性甚至并不正确,需要冷静地反思。

  论古代散文不可排斥骈文

  当下,人们常以“散文”指称古代“散体文”,认为它们的内涵一致。实际上,古人多以“文”、“文章”、“古文辞”、“辞章”指称散文,只是偶尔使用“散文”这一概念。古代散文有不同层次的含义:狭义的散文只指“散体文”,其与骈文相对;广义的散文与韵文相对,包括一切种类与形式的非韵文;散文还特指“辞章”,是有文采之文,近于现代“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这几种概念往往并行不悖。在西方文学中,没有“骈文”概念,故没有对应的翻译。在现代新文学中,散文是白话文,骈文“缺席”。将古代散文理解为单纯的“散体文”,而排除骈文,这种做法有失片面。其实,古代骈文的创作成就非常高,欧阳修、苏轼等“古文”大家同时也是骈文大家。古代“古文”并不完全排斥骈文,而是主动吸收骈文之长,骈、散之争只是“大散文”观念内部的分歧。因此,论古代散文,绝不应轻视甚至排斥骈文。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欧明俊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