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树立国际化思维 探索差异化途径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6-29 15:2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电影“走出去” 的路径与对策

  编者按: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电影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纽带作用。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打造电影强国,均要求破解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现实难题。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助于加快中国电影“走出去”步伐,提升其海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虽然取得明显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并不尽如人意。绝大多数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定位不明确,原创能力不足,类型单调雷同,创作生产环节没有达到国际化标准,所以在海外“能见度低”,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更是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首先,加大力度对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海外市场作一次全面的、深入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创作和传播策略,有效提高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我们对本土电影市场已有非常深入的调研,在各种决策和运作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但对于国际电影市场和文化传播的了解则仍处在起步阶段,几乎是处于“不知彼”的状态。相形之下,美国好莱坞为了抢占中国电影市场,对中国市场做了大量的针对性的调查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1927年,美国商业部内外贸易司即发表了诺斯的《中国的电影市场》报告,除详细罗列了中国的影院数量、分布情形、票价情况和广告宣传状况外,还集中描述了中国人的电影消费口味。不仅如此,好莱坞电影创作和生产者还花大力气研究中国文化,并巧妙利用中国文化元素来赢得中国观众的好感。导演马克·奥斯伯恩用了30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制作《功夫熊猫》耗时5年,将其形容为“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

  其次,必须了解海外市场及其观众所熟悉并乐于接受的故事讲述方式,同时在影片运作层面和环节中,遵从国际化传播规则。李安导演说过,电影叙事的规则是好莱坞制定的,并且根植于西方文明。因此,对于中国电影来说,首先要掌握好莱坞制定的电影叙事的规则,否则会失去有效对话和交流的可能性。李安创作的“家庭伦理三部曲”考虑了西方国家观众的理解与接受习惯,所以受到了海外观众的认同和喜爱。事实上,现代大众文化传播经历了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变化,更加重视受众的特质和接受心理。有些中国电影在讲述故事及传播价值观时,常常忽视文化和表述方式差异,出现套话、空语甚至简约式的“政治行话”,引起海外观众的排斥乃至反感,直接影响、制约了传播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再次,要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国电影文化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好莱坞电影的优势体现为品牌优势。电影文化品牌包含电影制作的技术含量、电影创作的艺术含量、电影发行放映的市场含量和受众对电影产品的认知程度,也包括现代电影企业以及具备国际视野和拥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人才。现代电影企业是国际间竞争的基本单位和主要力量,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下一阶段目标之一应当是大力扶植优秀电影企业,提升其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打造跨行业、跨地域,具有世界性规模和影响的现代中国电影企业集团。电影人才培养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布局,但相关工作却必须从当下开始,一方面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开放公平的选拔机制。

  最后,在当前全球电影基本格局下,中外合作拍片无疑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条捷径,但抢占渠道与终端更为重要。事实上,渠道为王——建立海外市场渠道是硬道理,而得终端者得天下(市场)。就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来说,渠道和终端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其他一些文化产品,如文化演出已开始尝试用购买剧场等手段来保证出口。中国电影也应研究和吸取相关经验,在可能的情况下组建在海外落地的合资发行公司,购买海外发行公司的股权,或直接收购影院,作为长期放映中国电影的基地和平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确保中国电影有效地“走出去”,不仅要在战略层面树立国际化思维,制定长期规划以应对挑战,也要在战术层面抓住每一个有利时机,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中国电影“走出去”不仅要有商业主渠道,要有经济面孔,而且还要有学术面孔;不仅要有政府面孔,而且也要有民间面孔。总之,中国电影一方面要努力巩固中国电影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差异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提高中国电影的软实力和巧实力。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饶曙光 作者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