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走出去”的五大策略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6-29 15:3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票房已经突破百亿元大关,与此同时,要积极探寻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有效路径与策略。

  积极参展国际电影节。知名国际电影节具有集聚全球媒体与影迷眼球的效应,是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亮相的重要窗口。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旗开得胜,开拓了中国电影特别是文艺片“走出去”的一条捷径。例如韩国影迷对中国电影产生兴趣,便是从介绍第五代导演在国际电影节获奖作品开始的。我们要消除所谓“崇洋媚外”等偏见,理直气壮地鼓励国产片到国际上参赛参展,利用电影节的人气带动海外传播。

  理性对待电影名人效应。随着中国电影人在国际影坛频频获奖,不少导演和明星在海外的知名度急遽提高。如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贾樟柯、王小帅、陆川、顾长卫、王全安、巩俐、章子怡、余男等,已经形成票房号召力,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带到世界面前。为维护中国影人的国际形象,国内媒体有责任抵制娱乐圈八卦媚俗的话题。电影人也要保持清醒,比如巩俐在《迈阿密风云》中出演黑帮情妇,又在《少年汉尼拔》中饰演日本贵妇走性感路线,引发舆论反应“有选择地出演一个好角色胜过演十部三流片”。明星应审慎应对某些敏感题材,在世界上营造具有亲和力的、清新的“中国风”。

  寻求国际合拍片路径。近年来中外合拍片数量不断递增,2010年中国在海外共发行47部影片,其中有46部是合拍片。总体来看,中国电影产品大致分为满足内需型、内外兼顾型、主打海外型,目前的合拍片基本侧重前两类。由于不同民族存在语言障碍、文化障碍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影片内容难以避免“文化折扣”现象。《英雄》的编剧李冯就曾坦言:“我要找一个平衡点,可能从外国人来看高一点,中国人看又低一点,我只好两边都照顾着。”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竞争性合作中的协调策略,兼顾国内外不同的受众群,可尝试同时发行国内版与国际版。

  强调内容吸引力策略。中国电影的当务之急是开展海外市场调研,切实掌握海外观众的观影心理和审美期待。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乐天知足、居安思危等,这些都是中国电影需要拥有的影响人类精神的文化资源,它们有助于改善商业大片“文化矮化”的品质。同时也要看到,东西方既存在文化差异,也存在彼此认同的价值观,以及人类共有的亲情、爱情与友情。

  电影编导急需养成全球化视野,挖掘东西方观众都喜欢的故事。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工人”列为年度人物,封面照片选择4名进城务工的女工形象。这里传达出的信息,分明提醒中国电影不必老是“穿着古装”走出去,当代中国人的故事亦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的创作观念不应滞留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种单一认识,而要树立“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的理念,后者正是对前者必要的补充和延伸。

  完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发行渠道不畅,高端营销人才奇缺是制约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一大软肋。华谊兄弟公司先知先觉,最近与好莱坞联合成立“传奇东方”新公司,看重的正是对方拥有的全球发行渠道。中国电影在海外的销售业务,目前主要依靠中影、上影、银都机构、华谊、新画面和博纳这几家实力较强的企业,它们占国产片海外销售总额97%的比重。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主要包括东亚、东南亚、北美和欧洲等区域,其中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与中国文化有着天然渊源,中国电影不会遭遇过多的“文化折扣”。此外,侨居全世界的华人也是华语电影的主力观众,中国电影有义务满足海外5000万华人华侨传承中国文化的深层心理与审美需求。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亦中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