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日本难逃“换相怪圈”?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6-29 14:5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事件 6月1日,日本在野党向国会众议院提出针对菅直人内阁的不信任案,要求首相辞职。经过斡旋,菅直人承诺辞职以缓和局面,6月2日众议院否决了不信任案。但菅直人无暇喘息,政坛地震后的残局还在等待着他。新世纪以来,除了小泉纯一郎当政5年多,换相风波似乎成了日本政坛每年必有的大戏,即便世人见怪不惊,但频繁换相,到底为何?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对此进行了解读。

  专家解读

  高洪:纵观二战后日本政坛风云,可以发现“1955年体制”解体后,既符合日本政治风土与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又与其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匹配的新型政治结构始终没有形成。2009年9月,新老保守政党实现执政轮替,以刷新政治为旗号的民主党上台后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内在悖谬。时至今日,日本政治变革仍处于新体制生成前的震荡、变化过程。近年日本政局接连发生“一岁一枯荣”的内阁更迭,正是这一大背景的产物。

  具体讲,这种现象的产生大体有四个原因。

  第一,日本现行政体为“议会内阁制”,执政党或执政党政治联盟必须依赖众议院中多数议员的支持,相对于“议会总统制”而言缺少足够的稳定性。

  第二,现行选举制度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形成的“小选区政党比例代表并立制”。小选区通常只有一名候选人胜出,这样的“单挑”制度一方面会产生大量死票和废票,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党通过选举在国会中取得优势。结果,政党之间、党内派系之间经常会发生分化组合,一次次改写政治地图,加剧了政治局势动荡。

  第三,从政治文化史角度分析,日本缺少政治权力妥协与让渡的传统。2006年两院被朝野双方分别掌控后,形成“扭曲国会”的日本朝野之间缺少协商与沟通机制,政治不再基于信仰和理念分歧,你死我活的派系斗争替代了为民代言的政见之争。

  第四,日本现代的大众政治文化也是换相频繁的一个因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气”成为国民政治抉择的特征,政治家脸谱化、演艺化倾向加剧。在社会政治透明度提高的同时,日本国民给予执政党及政治领袖的“试用期”太短,对某一政策实践的等待时间大概只有半年,这样的政治氛围也不利于政权的稳定。

  如果不进行政治体制方面的大改革,日本的政局将会持续动荡,但具体走向目前还很难作出判断。毕竟,新的政治体制与结构的生成事关日本国家发展道路,值得人们拭目以待。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实习记者 张军妮/采访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