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出身的不同,使儿童在正式就读前就已存在技能差异,从而影响日后教育的成败。学前(pre-school)教育被视为弥合这种初期差距的有效手段。2011年1期的《英国社会学杂志》刊发了莱布尼兹社会科学研究所Birgit Becker《早期儿童词汇的社会差异》一文,探讨学前教育能否有效缩减3—5岁儿童在语言能力上的差距。
尽管存在国家差别和时代差异,教育成就取决于社会出身的现象,在所有西方国家都普遍存在。对此,通常采用被Boudon称之为分层的第一效应和第二效应两种因素来解释。第一效应涉及学术能力和学校成绩的社会差别,即父母是高阶层的儿童普遍比低阶层儿童在学业上更出色;第二效应则涉及转变的可能性:即使具有同样的学业表现,儿童(或其父母)的教育决定(如继续深造)会受其社会背景影响。这是因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教育的成本收益之比和成功可能性存在系统性差别。正是这两种效应使教育不平等得以出现并持续,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文章中,Becker关注第一效应,他认为,幼儿时期的语言技能是儿童学习生涯初期的原始资本,此时能力上的社会差距往往在日后得以维持甚或扩大,因此,初期差距是解释教育不平等的重要视角。为验证学前教育弥合初期差距的效果,Becker对英国出生于千禧年(Millennium)的10358名儿童进行持续两年的跟踪调查。分析表明,儿童在标准化词汇测验中的得分,强烈依赖于其父母的受教育情况:处于弱势的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成绩低于优势儿童。尽管学前教育使弱势儿童获益明显(优势儿童不明显),但它并不能有效缩减弱势与优势儿童间的差距,然而不参加学前教育,则会使两者间的差距更大。(朱洵)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