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道教一向重视宗教教育,这种教育不仅针对道教徒,也针对社会大众。特别是宋代以后,道教还利用所谓“劝善书”对民众进行宗教教育,在民间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劝善书”通过宣扬“善恶相报”的理论来劝人行善、禁人为恶,其中也蕴涵着预防犯罪的思想内容。
劝善书又称善书,其名盖取自《太上感应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意。据学界考证,劝善书的出现当在南宋以后。劝善书是一些专门宣传伦理道德、劝人弃恶从善的小册子。这类书籍因为“有功于辅教”,能辅助儒学进行伦理教化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并为社会各阶层所喜闻乐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劝善书将儒家伦理、仙道学说与民俗信仰有机融为一体,发挥其善恶报应的思想;报应赏罚的执行者就是民间广泛信仰的各种神灵,这些无处不在的监察者,对广大信众来说,确有督促人“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的作用。这也就等于说,道教劝善书在预防人们犯罪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构成了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崔永东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