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汉服”≠传统文化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6-22 19:1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6月5日,山西汉文化社20余名成员身着传统的汉族服饰,聚集到一起,寻找渐渐远去的端午节文化。主办者山西汉文化社的发起人说:“端午节不能只剩下粽子,我们今天身着传统服饰,就是要寻找曾经的端午节文化,回归传统。”(中国新闻网6月6日)

  近年来,随着民族的复兴,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需要载体,于是有人把汉服视为其简捷的载体。不可否认,汉服作为民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一样具有特色,甚至它有其他民族服装不能代替的美。但笔者认为,如果将穿汉服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甚至在 “汉服” 与传统文化之间画等号,实是不足取的。

  我们承认,《左传》里的“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为汉服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作了精妙的诠释,重拾华夏衣冠,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历史总是在不断前进的,反映在服饰上,“汉服”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复兴了“汉服”,并不等于复兴了民族文化,甚至也未必体现了复兴民族文化的科学态度。当有人穿上汉服大谈传统文化时,我们能否说,如此就可以展现对传统文化真精神的认同,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呢?

  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但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绝不是过时的形式,而是内在的精神。在笔者看来,着“汉服”所流淌出的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情怀而已。传统文化有无数的精华,那么,在现代社会里继承发扬这些精华、实践这些理念,难道必须要穿上汉服吗?服装能给我们带来如此厚重的信心吗?服装能让我们重拾传统文化的“魂”吗?

  现代人追求自由,汉服的喜欢与否也是个人权利。而且只要不自大,不故步自封,汉服是有生存之地的。问题在于,我们宣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就是使人们对民族的文化历史遗产有正确、理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将它发扬光大,我们要做的是把消失了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捡起来,并且把它发扬下去,而不是穿上“汉服”打躬作揖。假如仅仅满足于穿上所谓的“汉服”,认为这就是在宣扬传统文化,我们就不能不遗憾地说:这不过就是一场基于狭隘的民族观念的行为艺术而已。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马广志 单位:中国改革报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