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今年入夏以来,京鲁豫等部分地区蔬菜价格持续波动,并迅速席卷全国,蔬菜市场出现“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圈。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滕建州、副教授张友祥,政法学院教授尹奎杰分别从不同学科视角就此问题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专家解读:
张友祥:从长远看,要实现“多赢”的长效之策,解决的办法在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推广“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加强生产、服务、营销等环节的合作,使各环节参与主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
滕建州:西方经济学的蛛网模型已经解释了这一现象。如果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即生产者对下一期的价格预期总是等于上一期的价格,那么产量的变化就会导致下一期的实际价格和生产者的预期价格不吻合,从而造成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依据这一理论,生产者应该通过市场获得充分信息作出理性的经验判断,避免这样的失误。对此,我建议: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加强对主要蔬菜品种价格、销量监测,掌握消费需求变化,政府实行最低限价保护措施;减少中间流通成本,建议对于蔬菜这种时效性很短、关系国计民生、而且薄利的商业贸易开通绿色通道,减少物流成本,甚至可以进行补贴;建立菜田保险制度,帮助菜农规避风险;通过电视、网络等信息手段,协助农民了解市场的动态、增强经济学方面知识;政府协助农民提高蔬菜质量,保障蔬菜安全,拓展国际市场。
尹奎杰:目前我国的种菜农民大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经营,并未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更未形成市场竞争能力与主体能力,因此不适合将菜农与超市捆绑到一起。同时,我反对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菜价,因为这样做的后果虽然可以在当时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这并不能最终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和市民的蔬菜消费安全问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