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户籍制度改革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速,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也迅猛增长。清华大学教授毛其智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如果中国人口流动迁移政策没有大的变化,到205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可达3.5亿左右。人口流动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处理好人口流动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人口流动推动中国发展
据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从2000年的1.4亿增长到2010年的2.21亿,10年间,流动人口增加了近1亿。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2.21亿的人口流动,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
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认为,流动人口对中国社会、家庭、个人都有积极的影响,这已是一种共识。
人口流动满足了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促进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荣认为,正是因为人口流动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才使得中国得以高速发展。
段成荣还强调,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动起来的人群更具进取心,会相应带来文化、习惯及交流的积极变化。
辩证看待人口流动影响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仅带来了积极的正面效应,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除了治安问题,人口流动还给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带来压力。流动人口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称,未来中国流动人口的分布将仍然以东部沿海连绵城市带为重心,继续向沿海、沿江、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这一趋势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由于社会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的大城市对流动人口有强大的吸引力,人口流动到大城市后会因人口聚集而出现“盆地效应”。由此产生的大城市人口“超载”也是中国社会未来必须面对的难题。
对于人口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专家认为,应理性看待。在享受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应积极解决相应问题。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指出,流动人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是与城镇化进程伴生的人口现象,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应转变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使流动人口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种适时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人口流动带给中国社会的改变。
提升服务破解流动难题
毛其智提出,在中国的流动人口中,数量最大的是外出农民工。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亿人。在农民工中,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在1亿人左右,大多数人不再“亦工亦农”,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与传统农民工不同的特征与新的需求,据研究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其中67.8%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落户大城市。李斌指出,流动人口生存状况的新变化,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专家们普遍认为,破解流动人口难题,最根本的是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保、教育、住房等问题。段成荣指出,与其说用“管理”的思路,不如说用“服务”的意识来处理流动人口问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钟哲 实习记者 王春燕)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