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人说,五泉书院是幸运的,虽地处闹市,遭遇房地产开发热潮,却得以幸存。古代书院遭遇现代文明,除远观今天人类的“辉煌”外,也只能备受冷落,俯瞰旧日之花絮,然文化就是如此这般不可阻挡地传承下去。今日兰州雁滩公园,波光粼粼、景色怡人,五泉书院被迁于此,人为地点缀其中,向游人诉说着并不久远的兰州科举历史。
作为官学性质的教育机构,五泉书院在兰州地方文化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与省立兰山、求古和县立皋兰书院并称为兰州四大书院,且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书院。书院原址位于兰州市城关区贤后街,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现位于雁滩公园北前段。其建筑砖雕图案具有浓郁的兰州风格。1998年通渭路拓建,为保护书院遗存,经兰州市政府审议批准,将书院中讲堂、明道厅等主要建筑迁至雁滩公园。
五泉书院,嘉庆二十四年(1819)由兰州在籍翰林秦维岳始建,咸丰八年(1858)知府栗垣、同治十二年(1873)知府铁珊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兰州府中学堂,1912年改为兰山观察使署,1919年改为兰山道署,1928年榆中进士杨巨川将其改为五泉图书馆。书院“五脏俱全”,建有讲堂、退省斋、明道厅和东西厢房等,额定生员正课10名,副课10名;童生正课10名,副课15名。
从山长到一般工人的薪水看,五泉书院与省立书院差距不小。这与其办学规模、就读学子数量有着直接关系。为维持办学,当时曾有众多名流士绅为书院捐资助学。史料记载,布政使屠之申等官员捐银4500两,秦维岳率兰州绅士捐银1544两,作为书院经费。
五泉书院独具一格之处在于,倾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让学生从死读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除研习四书五经外,也学经世致用之学。山长刘尔炘要求学生要“立志”、“存心”,“有抉择”、“有次序”、“宜体察”、“宜随事力行”。此种教育方式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后世受益匪浅。(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应麒)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